昨夜看完封關民調,心裡百感交集,整個晚上睡不著覺,索性凌晨六點就進刀房讀書。
從九年前研究核能議題至今,終於來到決勝負的時刻了。蔡總統說她只做到2024,但我仍會在這塊土地生活幾十年,有些話現在不說,我怕以後沒有機會再談。先講結論:我會在公投第17案「核四重啟」,投下同意票。
當政府選擇將某物妖魔化時,科學之壁終究會將其反噬,但在錯誤的決策下浪費的光陰,卻是所有人民共同承擔。假使核四公投過了,臺灣的社會就再也不會懼怕核電嗎?我想是不可能的,從十幾年前開始展開的反核教育,讓毫無根據卻琅琅上口的語句成為人們堅信的「事實」:拼裝車、零件過期、原廠解散、罐頭工廠⋯⋯謠言說久了就是真的,國民的集體記憶是政治的附庸品,說服他人改變立場果真難如登天。
除魅的成本過於巨大,但社會不得不去面對,輻射亦然、萊劑亦然。2021年兩黨最大的進步,就是認知到「劑量」的重要性,可惜他們談論對己有利的一面,卻對另一者投以最極端的排斥。整個社會談論起核四,就像早年的人民砸毀電燈、火車、照相機,我不忍去批判人類原始本能的恐懼,卻對周而復始的循環感到悲傷。
科學是什麼?它是運用科技者的謙遜,我們必須用數據說話,用保守的字詞劃分出我們抱有信心的區間。我們不說核災絕無可能,而是說發生機率是數百萬爐年/次;我們不說核廢無須擔心,只說它是現有發電方式中,唯一可控且體積最小的廢料;我們不說萬年一遇的地震是天方夜譚,而是告訴大眾1.32G的耐震係數,遠能承受七級地震的破壞力。
然而大眾憑著情緒,就能要求科學家做出不切實際的保證。你拿著國際機構的專業認可,他們卻相信政客和情色作家的煽動,複讀機似地喊著核廢料放你家;你提出期刊論文的風險估算,他們卻拿著歷史僅有的三起事故,否決科技的進步;你把成本與時程鉅細靡遺地推算出來,他們還是相信經濟部一再改口的年限,但數字怎麼來的都語焉不詳。
支持核四是艱辛的。如果它啟用後安全地運轉,人們會歌頌政府的英明;如果出現了技術瑕疵,人們會嘲諷工程師的無能;如果真的發生災害,人們必然將過錯推給支持重啟的人。維持現狀多好,是吧?即使缺電早就是不爭的事實,當局還是能瞎扯降壓是節能的措施;即使火力發電高達九成,政府還是大言不慚地說天然氣是乾淨的能源;即使今年天然氣已讓台電虧損千億,反方還是猛攻核四重啟需要百億的經費。
我只是希望反對者不要雙重標準,很難嗎?當世界聚焦於全球暖化、遏止幾十年內的人類浩劫時,他們攻訐的是核廢料能否存放千年以上。當各國決議將核電納入綠色新政的一環,他們卻讚揚以天然氣取代煤炭是最佳解方。他們喧嘩著核四需要三千億的經費,卻無視它至少十倍的收益,轉而擁抱淨支出一兆的離岸風電。綠電弊案一個接一個爆發,然後他們說擁核者是拖垮臺灣的蠹蟲。我該如何平心看待這些人雙標的嘴臉?
我沒有辦法。我希望挺身而出、我希望告訴大家,臺灣不能沒有核電。但又有何用?在四個公投案中,應該最無懸念的核四重啟,居然是民調唯一落後的。公投要不要綁大選,是對民主表達的意向;三接應不應該遷移,是對藻礁生態與能源穩定的短期抉擇;願不願意進口萊豬,則是食安和外交間的權衡。有人說公投本身是對執行單位的「交付」思維,亦即是否信賴當前團隊,對提案內容能做得比既有政策還好的判斷;我卻認為公投是對國家未來的想像,假使政府能力不足,那就不要再干預專業,讓專家為科學而不是政治服務。
反核四不反核能是個假命題。核能減煤、核電延役兩案都在2019年被中選會駁回,民進黨則聲稱非核目標不因以核養綠公投動搖。姑且不論缺電危機發展到最後,會由哪屆政府去背負苦果,至少在此時此刻,我們就只有兩個選擇:重啟核四,讓它在通過安檢後為國家服役;或是揚棄核能,從此與這項能源分道揚鑣。
投下同意票,不代表核四就會立即運轉;它需要補強、需要安檢、需要重新從海外運回燃料。但投下反對票,就是和檯面上所有政黨宣示,臺灣人不要核能,支持核能就拿不到選票。那時候還有核五、核六能夠考慮嗎?核工界還願意為國家一展長才嗎?當全球再度重視核電發展,甚至希望在30年內淘汰天然氣使用,人民仍執著於守舊路線,讓人無限感嘆。
原想針對各項爭點寫篇分析文,但太久沒睡,腦袋已是渾沌不清。謹附上公視《有話好說》的辯論文稿,讓仍有疑慮的朋友自行參閱:〈時話實說/辯論爭點整理與剖析:重啟核四,是科學還是信念?〉
照片攝於102年4月,建科建物北科聯合社展。那時候長相跟海報都不太漂亮,如今臉不知道有沒有進步,美編能力倒是提升了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