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是本校目前唯一的附設醫院。從署立宜蘭醫院改制為大學醫院,這裡有著七百多床、兩個院區的規模,未來在第二期擴建計畫的支持下,將陸續興建醫療大樓、員工宿舍等,朝著醫學中心的目標前進。
換言之,這裡是我們的地盤,是本校畢業生升任主治的後盾之一;可每天沿著大門前的停車場,走進廣袤藍天下的醫院時,卻沒有踏上自己地盤的實感。是實習期間太短了吧!在北榮實習了兩年,難免有把那邊當成故鄉的錯覺;直到結束附醫實習的此刻,才慢慢對本院產生了認同感,擁有一間真正的附設醫院,畢竟還是讓人安心。
上一次來到此地是升大三的暑假,參與陽明十字軍宜蘭隊的社區家訪。家庭醫學部以新民院區為主要據點,每天早晨都能看見就診的人們來來往往;我們則在分配好家訪的範圍後,背上幾袋白米和健檢器材走進宜蘭的巷弄中。那時蘭陽院區完工未滿一年,我們未能見到氣派的醫療大樓,對陽大附醫的印象即是個在地、帶有陳舊感的小醫院。
四年多後重訪此地,已經是個披上白袍的準醫師。二月的宜蘭終日陰雨,每天早起趕往晨會的心情並不美麗,所幸食物能夠補足這份缺憾。既然本地又被稱為民主聖地,我願再加封其美食聖地的名號!環繞新民院區的巷弄裡盡是等待發掘的店家,中式西式應有盡有,吃吃喝喝好不滿足。可惜和之前外調台東馬偕時一樣,此地居民也是率性度日,想要祭五臟廟也得求個良辰吉時,沒提前查好時間可是會撲了個空。在美食聖地的光環下,刀房便當可說大勝臺北榮總,而本院雖然沒有員工餐廳,但每日向外覓食應也樂趣無窮。
在臺北榮總長期實習的我們,習慣了醫學中心的作風,初來乍到難免格格不入。比如那復古的系統介面、簡陋的病歷資料,想要追蹤病史或檢查數據都是困難重重;病房沒有住院醫師,在主治醫師、專科護理師親力親為下,完全不需要實習生的參與。醫院建築因落成不久,內部富麗堂皇、電腦硬體和手術設備都屬嶄新,整體步調卻走慢活風,讓我飽受文化衝擊。不過陽大附醫畢竟是區域醫院,醫師、護理師沒有距離,在無需倉促的業務量下,亦是能讓人平靜下來,好好感受這邊的工作氛圍。
到附醫實習前,原以為和臺北榮總會有巨大的實力落差,但至少在外科部並非如此。如C主任所說,這裡既是陽明交大的教學醫院,每年有這麼多的學生前來學習,醫師當然要有足夠的能力和教學量能;雖然主治醫師的人數少,但手術種類依舊多元,所以更必須多方涉獵。除了熟悉非本科的開刀技法,每週的病例討論都是跨科別報告,這裡的醫師絕不安於平凡、也從未停止進步。連院長都在會議中頻頻發問,不禁感嘆學習果是永無止盡。
「覺得好的地方要告訴別人,覺得不好的地方就告訴我!」C主任如是說。雖然講了很多黃色笑話、又喜歡把切下的膽囊隨便亂扔,但身為部主任的他確實有這樣的霸氣:在他領導下的外科部,擁有足以支撐招牌的醫療水準。我到附醫的第一天,就看見一位受了嚴重創傷的瀕死病患,在血紅素掉到3、腹腔內還在持續出血的危急狀況下,靠著眾人的通力合作平安救回。從大廟完成訓練、前來執刀的年輕醫師很快就能獨當一面,相信在陽明交大愈趨成長的現在,這間醫院也會更加茁壯,成為宜蘭鄉親們深深信賴的存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