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一個對社會議題熱衷,卻對社會運動冷感的人。」
圍車站前一晚,我在臉書上這樣寫道。身為年輕世代中的保守派,我一向對學運、社運這種事情有些反感;就算幾年前經常在網路上和人筆戰到深夜,我也沒想過有天會真的「走上街頭」。然而在Vivian徵召志工的當下,我唯一的想法就是:若今天我不站出來,怎敢跟別人說我關注了五年的核能議題?
8/25,早起來到石牌站前,只有站長敦元哥跟一位大叔孤零零地站在出口外。領了一身裝備後,站長告訴我,不需要主動和路人攀談,就靜靜地站在那裡等人過來就好;我聽了不服氣,這樣怎麼收得到連署呢?他們也不反對,就讓我帶著一疊連署書和海報開始找坐在站外的人們搭話,直到吃了幾次閉門羹,才不得不承認我實在不是適合搭訕的料(ㆀ˘・з・˘)
第一個小時生意慘澹,看著眼前匆忙來往的人潮,心裡估算著1.5%的成案門檻,不禁悲觀了起來。拿著少得可憐的連署書走回原處,大叔正耐心地和一位女孩解釋核能,然後她轉頭過來看見我──
「嘿!我是看到你的文章來的!」她興奮地說。「你是邦喻對吧?」
眼前陌生的女孩叫出了自己的名字,頓時不知所措。於是,這個幾分鐘前還不了解核電的女孩林佑諭,開始替這個冷清的站點揮舞旗子招攬過客,人們竟也紛紛駐足,讓氣氛終於熱絡了起來。答應了發文要tag她,在此特別給我們的lucky star留個紀錄ˊˇˋ
一百多個簽名,代表一百多個信任。這是神奇的一天,除了有幾位朋友特地前來支持,也有讓人驚喜的緣分:媽媽轉到群組去的臉書貼文,被宗翰、楊正兩位老師接力分享,最終讓從臺中來臺北實習的佑諭一同加入志工的行列。那位被夥伴喚作「董事長」的和善大叔,其實曾經是台電副總、以及全臺核電廠的最高總指揮,為了臺灣電力打拚了一輩子,退休後仍捍衛專業而在人前不斷彎腰。或是,婆婆媽媽們在家看到電視趕來,嘴上邊抱怨我們宣傳不力,邊帶走好幾份連署書要給鄰居們簽⋯⋯
回家整理著兩大份連署書,好像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9/2一早,我再次帶著連署書上街。臺北車站的南二門外,網路上的名字都化成一張張真實的面孔:說說能源的小編柏宇、核終聊的瑋希、查理、王見豐醫師等,眾人臉上沒有絲毫的辛苦,每個停留的腳步都促使我們更積極地向下一個人展露笑容。
那天也是個難忘的體驗。開朗的夥伴、健談的長輩、以及言之有理的反核人士,都讓拉連署的過程增添許多樂趣。後者是蘭陽地熱公司的林子淵,那時見到他推著嬰兒車經過,試著用守護下一代的理由說服他,結果卻來了場從未想過的深度辯論:他主張臺灣應該破釜沉舟,才有綠能發展的空間,且地熱過去的缺點早已有所改善等等;雖然後來才得知他的業者身分,不過這是我所見過最有論述能力的反核者,不可不謂過癮。
夕陽西下,我和柏宇看著橙紅色的晚霞,聊著我們對能源不同的想像。西門站的志工剛送來一大箱連署書,王醫師下診後帶著一大袋飲料來探班,其他志工邊收著攤、邊分送著巧克力、彩繪石頭等,為這天的收穫互相道賀著。素不相識的一夥人,開心地笑鬧、起鬨著,彷彿完成什麼了不起的任務,而酬勞便是身後數千個民眾熱情的筆跡。
聽膩政客「愛臺灣」的空話後,我看見一群人正以這樣的方式,默默地為了家園努力著。


那段時間為了公投可說是難得勤勞。在實驗室和各宿舍放上連署箱、和昱潔寫了篇好長的科普文、甚至走到哪裡都帶著連署書,遇到熟人就拿出來宣傳。在此要謝謝所有被我騷擾過的朋友們,每個支持對我們來說都彌足珍貴。
8/25 石牌捷運站
8/31 行動連署、臺北總部送件
9/2 臺北車站
9/1~9/4 陽明大學駐點
9/4 石牌捷運站送件
9/5 榮總第三門診送件
The rest is history。以核養綠連署未過門檻、二次送件遭阻撓、假處分終於使公投成案,最後是590萬的同意票,迫使政府重新檢討非核政策,去年一月通過的惡法今日起正式廢止。
我很榮幸曾經站出來,以微薄的力量為這個國家做出一點點改變,哪怕只是個漫長旅途的起點⋯⋯
至少,十幾年後翻開課本,我可以很自豪地跟兒子女兒們說:中華民國歷史上第一個複決案,老爸可也是參了一腳呢!
(下)與王見豐醫師合照,王醫師也是連署期間非常積極的志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