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邦的日常隨筆
  • 首頁
  • 關於我
  • 白袍故事
  • 陽明紀事
  • 藝文雜思
  • 社會評論
  • 旅行足跡
  • 日常隨筆

藝文雜思

  • 藝文雜思

    自陷窠臼的消極抵抗?──《請翻開次頁繼續作答》

    發布者: Kenny Hong 2018-05-27
    2018-05-27

    我並不否認《請翻開次頁繼續作答》想探討的問題很巨大,正因如此,我對劇團試圖碰觸這類議題,卻沒有更加深入的詰問或追求,感到非常可惜。許多劇評家聲稱「考試」的橋段讓他們感到荒謬、惱怒或壓迫,認為此劇在激起眾人的共同恐懼上可說成功;我卻以為類似的手法並不罕見,會因為這些自我省思而有所行動的人,早已看見世界運轉的缺陷,或妥協、或掙扎、或起而抗爭,不需要這部劇告訴我們什麼。

  • 藝文雜思

    網路外的自我放逐:《病號》

    發布者: Kenny Hong 2018-04-20
    2018-04-20

    很特別的表現手法,用相當大量的肢體舞蹈來象徵角色的心境和互動。這部劇的主軸是「網路」,用網路霸凌及社群媒體的交流來串起不同人物間的故事;編劇表示劇本的發想來自自己在網路世界的耽溺,然而我觀賞後卻認為網路不過是配角,每個人在網路以外的真實世界裡,那些沉淪和自我放逐才讓人心驚。

  • 藝文雜思

    「不愛讀書」的奇蹟:《不讀書俱樂部Ep.1》

    發布者: Kenny Hong 2018-04-01
    2018-04-01

    本劇打著「影集式音樂劇」的名號,雖然未把劇情交代完整,卻在如何逗笑觀眾上下足工夫。一個半小時的演出中,主角午吉是唯一擁有較多背景介紹的人,而其他角色縱使各自佔有小篇幅的自介,卻只是作為連結「書店」和凸顯午吉軟爛的功能性配角。然而,喜劇色彩大大降低觀眾對於劇情邏輯或角色描繪上的要求,刻意誇張化的肢體動作、到位的演技與適時與觀眾互動的橋段,都使這部戲徹底走向輕鬆、娛樂性的風格,也讓觀眾始終笑得開懷。

  • 藝文雜思

    驚喜包還是踩地雷:《屍說》負評文

    發布者: Kenny Hong 2017-09-01
    2017-09-01

    第一次寫戲劇踩雷文。即使我是免費入場、又是本劇第一位入場觀眾,這二十分鐘的鬼屋體驗仍然不足以作為封口費;決定老老實實一吐悶氣,避免朋友們花錢受氣。

  • 藝文雜思

    《夢蝶》:黑白同色,生死如夢

    發布者: Kenny Hong 2016-12-08
    2016-12-08

    總而言之看完這部電影我對韓國電影可真是大開眼界,導演金基德的拍攝手法可真是處處有驚奇處處都裝逼,藝術電影就是在劇情邏輯上千萬不能有合理之處。只要觀眾起身時默默幹譙一句「靠北我到底看了三X」,金基德的電影之路就更往前邁進一步,人類對於藝術的定義也就更寬廣了一些。

  • 藝文雜思

    北藝大秋季公演《谷德,搖搖搖》

    發布者: Kenny Hong 2016-11-19
    2016-11-19

    本劇改編自狄倫馬特的經典劇作The Visit,融入了更多現代的寓言,讓觀眾看了更加投入,卻也更怵目驚心。在無數金錢的誘惑下,樸實人性與傳統文化是否還能存活?財富所帶來的,是重建還是另類的摧毀?

  • 1
  • 2

洪邦喻 B.Y. Hong

洪邦喻 B.Y. Hong

我是邦喻,今年28歲,金牛座。
臺北榮總家庭醫學部住院醫師。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醫師科學家組、
暨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畢。

希望自己成為與眾不同的醫生,
喜歡用不同的形式和自己或他者對話。

自許是一個創作者,腦袋總有點子在醞釀;
近年跳進ACG的坑,熱衷於現地參戰與聖地巡禮。
期許自己在承擔白袍的重量時不忘初衷,
朝自己的理想努力邁進。

近期文章

  • 家醫日記3:觀察就好
  • 家醫日記2:兩個月的出走
  • 家醫日記1:Vibe coding
  • 活著的缺席,不在場的生命:《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
  • 2025瀨戶藝:黑暗的歷史、島上的光-大島
  • 與所望見的風景,在迷茫中同行
  • 歪兔日記5:醫師的價值
  • 歪兔日記4:宛如地獄
  • 歪兔日記3:執著的迴圈
  • 歪兔日記2:千杯不醉的孩子

© 2021-2025 邦邦的日常隨筆 | Created by Bang-Yu Hong|All rights reserved.

邦邦的日常隨筆
  • 首頁
  • 關於我
  • 白袍故事
  • 陽明紀事
  • 藝文雜思
  • 社會評論
  • 旅行足跡
  • 日常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