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並不否認《請翻開次頁繼續作答》想探討的問題很巨大,正因如此,我對劇團試圖碰觸這類議題,卻沒有更加深入的詰問或追求,感到非常可惜。許多劇評家聲稱「考試」的橋段讓他們感到荒謬、惱怒或壓迫,認為此劇在激起眾人的共同恐懼上可說成功;我卻以為類似的手法並不罕見,會因為這些自我省思而有所行動的人,早已看見世界運轉的缺陷,或妥協、或掙扎、或起而抗爭,不需要這部劇告訴我們什麼。
藝文雜思
-  
-  很特別的表現手法,用相當大量的肢體舞蹈來象徵角色的心境和互動。這部劇的主軸是「網路」,用網路霸凌及社群媒體的交流來串起不同人物間的故事;編劇表示劇本的發想來自自己在網路世界的耽溺,然而我觀賞後卻認為網路不過是配角,每個人在網路以外的真實世界裡,那些沉淪和自我放逐才讓人心驚。 
-  本劇打著「影集式音樂劇」的名號,雖然未把劇情交代完整,卻在如何逗笑觀眾上下足工夫。一個半小時的演出中,主角午吉是唯一擁有較多背景介紹的人,而其他角色縱使各自佔有小篇幅的自介,卻只是作為連結「書店」和凸顯午吉軟爛的功能性配角。然而,喜劇色彩大大降低觀眾對於劇情邏輯或角色描繪上的要求,刻意誇張化的肢體動作、到位的演技與適時與觀眾互動的橋段,都使這部戲徹底走向輕鬆、娛樂性的風格,也讓觀眾始終笑得開懷。 
-  第一次寫戲劇踩雷文。即使我是免費入場、又是本劇第一位入場觀眾,這二十分鐘的鬼屋體驗仍然不足以作為封口費;決定老老實實一吐悶氣,避免朋友們花錢受氣。 
-  總而言之看完這部電影我對韓國電影可真是大開眼界,導演金基德的拍攝手法可真是處處有驚奇處處都裝逼,藝術電影就是在劇情邏輯上千萬不能有合理之處。只要觀眾起身時默默幹譙一句「靠北我到底看了三X」,金基德的電影之路就更往前邁進一步,人類對於藝術的定義也就更寬廣了一些。 
-  本劇改編自狄倫馬特的經典劇作The Visit,融入了更多現代的寓言,讓觀眾看了更加投入,卻也更怵目驚心。在無數金錢的誘惑下,樸實人性與傳統文化是否還能存活?財富所帶來的,是重建還是另類的摧毀? 
- 1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