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邦的日常隨筆
  • 首頁
  • 關於我
  • 白袍故事
  • 陽明紀事
  • 藝文雜思
  • 社會評論
  • 旅行足跡
  • 日常隨筆

藝文雜思

  • 藝文雜思

    活著的缺席,不在場的生命:《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

    發布者: Kenny Hong 2025-06-23
    2025-06-23

    在醫療場域中,「不在場」的當事人其實相當常見。書中查理質疑道,一個老實人不會去欺凌失去手腳的殘疾人士,為何會覺得欺負弱智者不算什麼呢?我想那條人性的界線,也許是對象「在不在場」⋯⋯

  • 藝文雜思

    守護屬於家的味道:《歡迎來到駒田蒸餾所》

    發布者: Kenny Hong 2023-12-27
    2023-12-27

    願望,會化為連結未來的絲線。即使被認為是夕陽產業、即使最初懷抱著其他夢想,從家人手中接棒後,還有許許多多的人正努力向前邁進,把記憶中的滋味帶到更遙遠的未來⋯⋯

  • 藝文雜思

    懷念我們未曾經歷的青春:《夜間遠足》

    發布者: Kenny Hong 2023-11-20
    2023-11-20

    於是這部作品便成為一本青春的紀念冊。我們雖無法再次體驗那些過往,但還能默默祝福主角們走出困境,邁向新的人生。因為遠離了充滿無限可能的彼時,所以嘆息著已經走過的歲月;因為在他們身上看見了自己的影子,所以懷念起我們未曾經歷的青春。

  • 藝文雜思

    人類的下一步,反烏托邦的預言書?《來自新世界》

    發布者: Kenny Hong 2023-09-28
    2023-09-28

    能摧毀人類的只有人類,破壞環境造成的災害如是,對弱者的壓迫亦如是。二十一世紀的地球村仍然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人權在許多地方並不存在,可他們與我們一樣都是人類,又有多少人願意想起來?

  • 藝文雜思

    死亡背後,生者之前:《驗屍官傳奇》

    發布者: Kenny Hong 2023-09-04
    2023-09-04

    身為一位驗屍官,霍姆斯致力於尋找死亡背後的真相,也堅定地站在生者之前。他相信每位家屬都有權利知道他們的親人發生了什麼事,也願意與他們一同面對未來。我們的工作同樣貼近死亡、同樣凝視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但在見證這些不幸的同時,願我能和霍姆斯一樣,在人們最孤獨的時刻,給予他們光亮。

  • 藝文雜思

    華麗的人生終程:《再一次・美麗人生》

    發布者: Kenny Hong 2018-11-02
    2018-11-02

    既然是部小丑劇,與觀眾互動自然是少不了的;然而在水源劇場這樣傳統的戲院空間內,《再》竟完全打破舞台與觀者的界線,將整個空間化為華麗而荒謬的沉浸式劇場。在全劇轉為互動模式的當下,觀眾徹底成為表演的一部分,任何時候都能叫嚷、大笑、舉手或回話,在在考驗著演員的即興功力。

  • 藝文雜思

    一場最ㄎㄧㄤ的華麗毒趴:《神農氏》

    發布者: Kenny Hong 2018-10-13
    2018-10-13

    正因戲裡把藥物賦予一種神聖、變化多端、可以讓人恢復正常或掉入深淵的兩面角色,身為醫藥科系的我不得不去反思:患者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處境?他們是怎麼去定義生活裡的虛假與真實,又是怎麼定義自我?就像《Dear God》那句啟發本劇腳本的台詞,「這世界被止痛藥淹沒了」,當人們用藥物去治療、去「解決」痛苦時,他們是重獲新生、還是一部分的自己也從此消失?

  • 藝文雜思

    恰到火候的愛情:《焢肉,遇見你》

    發布者: Kenny Hong 2018-10-05
    2018-10-05

    先前總覺得劇名取得不夠吸引人,但看完之後倒覺得恰到好處。劇情圍繞著女律師Renee的兩條愛情線展開,一邊是華麗但難以長存的牛排、一邊是樸實且悉心守候的焢肉,愛情與食物「meant to meet (meat)」的雙關不僅別出心裁,還適時地在劇情裡扮演重要的衝突點──兩個男人在商標權上的戰爭,何嘗不是他們面對戀人時所展現的愛情觀?

  • 藝文雜思

    歡樂卻不失哲思:《不讀書俱樂部Ep.2》

    發布者: Kenny Hong 2018-09-21
    2018-09-21

    「如果這世界造物的神想要我成為不同的人,那麼祂就會讓我用不同的方式生存。」以葡萄牙詩人佩索亞的詩集為名,《我的心略大於整個宇宙》在結尾回歸哲學層面,讓眾角色思考生活、迷失與成長。既然是部歡樂風格的劇作,這樣的結尾也許稍嫌突兀了些,但在演員們高舉to be continued的一片掌聲中,就讓我們期待C Musical繼續書寫這群不讀書的人的故事吧!

  • 藝文雜思

    用愛重新詮釋悲傷:《撲克臉》

    發布者: Kenny Hong 2018-06-02
    2018-06-02

    作為一部以罕病患者家庭為背景的劇,編劇將許多傷痛寫成浪漫的意象──例如稱病童家庭為「共同面對問題的一家人」,而讓「天使」願意梭哈手上籌碼來投胎;植物人是因為逝者太過眷戀家人;或是碎掉的靈魂成為天上的星星。我不知道故事原型的家庭是否遭遇同樣事情,但我想這種詮釋手法讓悲傷有了更多愛在裡頭,或許也填補起當時未能道別的遺憾。

  • 1
  • 2

洪邦喻 B.Y. Hong

洪邦喻 B.Y. Hong

我是邦喻,今年28歲,金牛座。
臺北榮總不分科住院醫師完訓。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醫師科學家組、
暨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畢。

希望自己成為與眾不同的醫生,
喜歡用不同的形式和自己或他者對話。

興趣是寫寫文章看看戲,腦袋總有點子在醞釀;
近幾年跳進動畫坑,認為那樣的劇場也非常迷人。
期許自己在承擔白袍的重量時不忘初衷,
朝自己的理想努力邁進。

近期文章

  • 活著的缺席,不在場的生命:《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
  • 2025瀨戶藝:黑暗的歷史、島上的光-大島
  • 與所望見的風景,在迷茫中同行
  • 歪兔日記5:醫師的價值
  • 歪兔日記4:宛如地獄
  • 歪兔日記3:執著的迴圈
  • 歪兔日記2:千杯不醉的孩子
  • 歪兔日記1:深夜裡的歌聲
  • 卓越的另一種選擇
  • 阿替日記6:胡大哥的朋友

© 2021-2025 邦邦的日常隨筆 | Created by Bang-Yu Hong|All rights reserved.

邦邦的日常隨筆
  • 首頁
  • 關於我
  • 白袍故事
  • 陽明紀事
  • 藝文雜思
  • 社會評論
  • 旅行足跡
  • 日常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