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邦的日常隨筆
  • 首頁
  • 關於我
  • 白袍故事
  • 陽明紀事
  • 藝文雜思
  • 社會評論
  • 旅行足跡
  • 日常隨筆
旅行足跡

2025瀨戶藝:黑暗的歷史、島上的光-大島

發布者: Kenny Hong 2025-05-26
2025-05-26 139 次觀看
139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是以瀨戶內海地區為舞台、融合地方特色與當代藝術的國際藝術節。從2010年開始,每三年舉辦一次,第二屆起分為春、夏、秋三個展期,活動為期約一百天;今年為第六屆,會場分散於岡山縣、香川縣的十七個展區。藝術祭以「海洋復興」為主題,希望在各島嶼面臨人口老化、環境事件的衝擊後,發掘大自然與人類共存共榮的方式。

第一次參加這場藝術盛事,是我誤打誤撞、臨時排定的行程。有人說「瀨戶藝會懲罰所有不做功課的旅人」,但只要隨遇而安、享受當下,瀨戶內海會給予你滿滿的感動。事先預習前人的分享,能讓你玩得更加盡興,這裡推薦「葵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攻略」,讓我這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十分順遂!

本系列文章為旅遊心得,內有作品的照片及敘述,可能影響實地觀賞的體驗,還請斟酌閱讀。

大島,隸屬於香川縣高松市,面積約62公頃,為「國立療養所大島青松園」的所在地。

青松園是日本十三間國立漢生病(痲瘋病)療養院之一。1907年,《癩病預防相關事宜》(癩予防ニ関スル件)發布,規範流浪或貧困的癩病患者應隔離收容;1909年,各地開始設立收容機構,大島療養院也在此時成立。

到了1931年,隨著各地開展「消滅痲瘋」的無痲瘋縣運動,頒布了更加嚴苛的《癩病預防法》(癩予防法),強制隔離所有漢生病患者;1953年修法(らい予防法)更要求患者不得工作、療養院患者禁止外出,直到1996年法規廢止。然而,患者長期被視為「太陽旗上的汙點」,他們的呼喊被國家噤聲,生命消逝在遠離家園的外地,卻鮮為人們所知。

  • 大島
  • 納骨塔、南無佛與鎮魂碑:南無佛作為1909-1936年間的墓碑,有六百多位病人埋葬於此;納骨塔落成後,則存放1936年後過世島民的遺骨,至今已有逾兩千名病人在島上逝世。由於漢生病患不被允許生育,會施以人工流產,故亦設立鎮魂碑,用以祭奠未能出世的孩子們。

抵達大島的這天陰雨綿綿,魚貫下船的旅客不發一語,沉重的氣氛宛如這座島嶼的歷史。由於漢生病會導致失明,島上隨處可聞擴音器傳來《少女的祈禱》與《故鄉》的旋律,作為患者的導盲鈴;路上也劃有白線,引導弱視者沿著步道前行。

沿著坡道上行,即是大島的宗教地區。這裡設有神社、教堂、甚至有迷你版的四國八十八箇所。許多人是在四國遍路的旅途中確診、被帶來青松園隔離,因此在島上設立石佛,讓信徒完成巡禮的願望。

  • 大島神社:1936年建立,二戰後駐日盟軍總司令命令拆除,1965年重建。2017年遷至現址,並建造了新的社殿。
  • 大島四國八十八箇所
  • 大島天主教教靈交會禮拜堂

再往北走,這裡是大島的北山。1933年,病症較輕的年輕男子們自行開拓山路,鋪設了這條1.5公里長、環狀的「相愛之道」。此處長年封閉,直到藝術家鴻池朋子重建並開通山路,創作為戶外作品「Ringwanderung」。

山路的兩旁是峭壁與洶湧的海浪。雨天裡視野不佳,但仍可望見附近的島嶼,那裡曾是病人們朝思暮想的自由世界。

  • 步道上有張摺疊椅,坐在此處便能眺望遠方的島嶼。
  • 從北山向東遙望,可見到兜島、鎧島等無人島嶼
  • 鴻池朋子《Ringwanderung》:步道的起始
  • 相愛之道的起源
  • 鴻池朋子《Ringwanderung》
  • 鴻池朋子《Ringwanderung》
  • 鴻池朋子《Ringwanderung》
  • 鴻池朋子《Ringwanderung》
  • 鴻池朋子《Ringwanderung》
  • 鴻池朋子《Ringwanderung》
  • 北的遠吠:樓梯下方就是峭壁與深海。2022年的瀨戶藝曾開放為作品的一部分,但現在無法進入。

下山後,旁邊就是住民們最後的去處。此處是日本的漢生病療養院中,唯一仍在使用的火葬場;而存放遺骸的錐狀建築「風之舞」以四國四縣的石頭建造而成,象徵著宇宙與地上的萬物,名稱寓意為「願死後靈魂能乘著風離開此地,獲得自由」。廣場的圓形石板路面,則做為生者與死者的對話之地。

「風の舞」的指示牌,可前往位於大島西北方的火葬場與紀念廣場

藝術祭的作品集中在山下的宿舍區。1982年,這裡建造了長屋形式的宿舍,提供給可以自立生活的輕症者居住;雖然住民現在均已搬至無障礙居住區,但每天還是會來此整理田地與盆栽。

山川冬樹的「循著足跡而來」,跟隨著大島歌人政石蒙的腳步,走訪蒙古、大島,以及他的故鄉松野,以影像和歌人的遺物,拼湊出他的生命軌跡。政石蒙的母親也罹患了漢生病,住入岡山的長島愛生園半年後投海自盡;這裡也展示當時的驗屍報告及死亡證明書,顯示隔離政策帶來的不只生離,還有死別。

  • 山川冬樹《歩みきたりて》
  • 山川冬樹《歩みきたりて》
  • 山川冬樹《歩みきたりて》

山川冬樹的「海峽之歌」,錄製了藝術家從庵治游往大島的過程,用物理的距離,感受住民們的孤獨。她也錄下了庵治小學與幼稚園學童的聲音,讓聲音穿越大海,抵達遙遠的彼岸。

所謂「遠吠」,是精神超越肉體藩籬、朝著彼方傳遞聲音的力量。遠吠不同於喊叫,喊叫所發出的聲音沒有目的地,而遠吠則是靈魂試圖到達彼岸的吶喊。如果說遠吠不只讓靈魂離開,還一併帶走了本應遺留的軀體──那麼人們或許會稱之為「逃亡」。
從前,曾有人試圖從大島橫越大海,游向四國的庵治海岸;似乎很多人在尚未抵達彼岸前,便被潮水沖走。據說,「孤立(isolate)」一詞源自「島嶼(isle)」,而這座四面環海的島嶼,也許是對「孤立」最具象的詮釋。
從大島望出去,總能看見對岸的庵治;從庵治回望,也能看到大島。但兩地實際的距離,卻比測量出的數字要遠得多。
有一天,我想到對岸去,從四國的土地上望向這座島。當我站在庵治的海岸上眺望大島時,我清晰地聽到了人們的遠吠聲,跨越了海洋和時間。
聽見這些聲音的人,便必須有所回應。這就是我跨海而來的理由。我讓海的歌聲透過孩子們的聲帶,再度響起。

──山川冬樹《海峡の歌》

2025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大島‧山川冬樹《海峡の歌》

攝影作品「稀有的觸手」,取自島民齋木創的和歌──「唇舌未曾麻痺,成了替代雙眼的稀有觸手,在探索中進食。」藝術家高橋伸行、島上的攝影社員脇林清,透過鏡頭這個「稀有的觸手」,記錄下大島居民曾生活過的溫度。

2025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大島‧やさしい美術プロジェクト《稀有の触手》

田島征三的「青空水族館」,從大島的歷史獲得啟發,創作了哭泣的人魚、孤獨的海盜、被拋棄的大海等作品,展現了夢幻卻又悲傷的海底世界。

  • 田島征三《青空水族館》:泣く人魚
  • 田島征三《青空水族館》:すてられた海
  • 田島征三《青空水族館》:森の魚
  • 田島征三《青空水族館》:ひとりぼっちの海賊

而大島上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作品,莫過於田島征三的「N先生的人生‧大島七十年」。透過場景模擬,一間間的房間傳達出住民生命的吶喊:與家人的分別、入院後的強制勞動、服藥與消毒、結婚與墮胎⋯⋯他們沒有道別的時間、居住的環境惡劣、不被平等地對待、也不被允許擁有正常的家庭,然而他們不是囚犯,只是病人。

  • 〈離鄉〉 我想等病治好了很快就能回家。然而,母親一直追著公車跑,頭髮都亂了。
  • 〈強制勞動〉 那些輕症的被要求照顧重症者。馬桶也不夠。
  • 〈結婚與墮胎〉 我結了婚,有了一個孩子。本來該是令人喜悅的事⋯⋯但現在卻痛苦又悲傷。
  • 〈防護服〉 儘管我就睡在榻榻米上,醫療人員們仍然全副武裝、穿著鞋就踩了上來。他們用鑷子把藥遞給我,我這裡的東西也都要泡進消毒液裡⋯⋯
  • 〈光田健輔氏〉 我們的病已經治好了,細菌不會再跑出來。光田醫師!為什麼還要剝奪我們超過三十年的自由!

當年制定隔離政策的光田健輔醫師,一生致力於消滅漢生病,被譽為「救癩之父」,獲得文化勳章、Damien-Dutton獎,死後更追封正三位勳一等瑞寶章,毫無疑問是國家的「偉人」。但對受害於錯誤政策的病人們,他們豈會認可他的成就?

光田醫師是擁有權力的人。他和大多數的國民──那些持有偏見的人──站在一起,被他們稱為值得尊敬的人。
我可以批判光田醫師嗎?我和N先生一同在這個國家度過了七十多年,但卻對他的事一無所知。
N先生,我感到很愧疚。

──田島征三《「Nさんの人生・大島七十年」-木製便器の部屋-》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大島‧田島征三《「Nさんの人生・大島七十年」-木製便器の部屋-》

如今黑暗的時代已經過去,在瀨戶內國際藝術祭開展之時,這裡成了重要的歷史景點。小蝦隊志工的導覽活動,路線起始於納骨堂、結束於解剖台,兩者都是與死亡有關的場所,彷彿在提醒訪客,要永遠銘記這段沉重的過去。藝術家們深入挖掘大島的一切,將住民的經歷仔細地刻劃下來:長屋成了擺設畫作與退役獨木舟的場所;咖啡廳的桌布與指人形,是住民們最深刻的記憶;用於解剖遺體的石臺,在拋棄多年後重新從海裡撈起,作為歷史的見證⋯⋯

見到七彩的桌布與紙牌上的故事時,不禁為之鼻酸:有人能夠記下他們的故事、理解他們的苦難,即使晚了好多好多年,終究是盼來了照亮島上的光。

  • 鴻池朋子《物語るテーブルランナーと指人形 in 大島青松園》
  • 鴻池朋子《物語るテーブルランナーと指人形 in 大島青松園》
  • 鴻池朋子《物語るテーブルランナーと指人形 in 大島青松園》
  • やさしい美術プロジェクト《海のこだま》
  • 解剖台:過去患者在入住療養院時,都要簽署解剖同意書,死後會在院內進行解剖。解除對漢生病患的管制後,解剖台被棄置海中,而後又重新撈起,於第一屆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起對外展出。

■

曾經被日本統治過的臺灣,也有著和大島青松園一樣不人道的過去:位於新莊的樂生療養院,就是《癩病預防法》強制隔離政策下的產物。

其他世界任何文明國,沒有一個國家有像這樣的非文化病。國恥!哪裡可以找到這麼大的國恥啊!
樂生院的使命就是根絕此國恥病,使日本成為真正的文化國。
如果把臺灣島內全部的癩病患隔離在療養院,使他們一生與健康者斷絕來往,就可以根絕了。

──樂生療養院首任院長,上川豐《樂生院的使命》,1932年

1933年成立的台灣癩預防協會,貫徹日本本土的消滅痲瘋運動,開始鋪天蓋地的宣傳:痲瘋是種危險且不可治癒的疾病。政府鼓勵即時通報,並由警察強行帶走患者,收容至樂生療養院進行隔離。光復後,臺灣省政府亦延續了日治時期的政策,制訂《臺灣省痲瘋病預防規則》,展開全臺「大搜捕」行動,將漢生病患者戴上手銬、送上火車,一批批地送到樂生療養院中。

「若是男女談戀愛想要在一起,男生或女生其中一個人必須要斷根⋯⋯男生在手術台上害怕,護士就會罵說『你是個男人,你也勇敢一點!』護士、醫生為什麼這麼兇呢?他們看不起你,你不是人啦。在他們的觀念裡,你這個痲瘋病人,這裡是給你療養的,不是給你來這裡生子的。」(李添培,樂生保留自救會會長、漢生病病患人權小組委員)

與大島的病患相同,他們並沒有發展親密關係的權利,結婚必須結紮、懷孕必須墮胎。即使戰後藥物的普及使相關規範鬆綁,但患者仍然無法親自撫養孩子,而是交由教會照顧,數年後才可領回。生而為人的尊嚴、戀愛與成家的自由,在政府極端的公衛政策下,就這樣輕易地被剝奪了。

在醫療進步的當代,漢生病早已不是無藥可治的絕症,但失去數十載光陰的病人們,卻難以再回到社會。今日,大島上仍有約五十名住民,而樂生療養院則有約六十名。對於這些病人們,療養院已經成為他們真正的家,但樂生院民晚年能否安居,卻仍是未知數。1994年,樂生療養院被選定為捷運機廠的預定地,2003年開始拆除,引發了院民與支持者們的抗議。青年樂生聯盟、樂生保留自救會接連成立,歷經多次抗爭與妥協,多數院民遷入新址,但少數留守者的權益、與建築是否值得保存等問題,至今仍懸而未決。

捷運的建設攸關市民權利,保留遺跡也需要高昂的成本。然而對於老邁的院民而言,他們在年輕時被強迫入院、老了又被要求遷離,彷彿一生都受到官府的擺布;若療養院裡的記憶是他們僅有的一切,我們真的還要從他們手上奪走嗎?院裡有塊刻著「以院作家,大德曰生」的石碑,在患者入院的第一天,便昭示了他們終身住院的命運,但當他們接受宿命,這最後的棲身之所竟也不再存留。

漢生病的隔離政策,是段仍有倖存者的黑暗歷史。大島上的故事,將由藝術家與訪客傳承下去;而樂生的故事,又會有誰來繼續講述呢?


參考資料

  1. 公益財団法人 日弁連法務研究財団(2005),《ハンセン病問題に関する検証会議 最終報告書》。
  2. 厚生労働省,ハンセン病に関する情報ページ。
  3. 樂生訪調小組(2019),〈古老的疾病,文明的隱喻:樂生療養院「以院作家」的癩病人生〉。
  4. 樂生訪調小組(2019),〈戰後大搜捕:搭上「癩病專車」那一天〉。
  5. 范燕秋(2020),《隔離與回歸:戰後東亞的漢生病政策與醫療人權》,巨流圖書公司。
  6. 黃馨頤、郭家穎等(2011),《樂生:頂坡角一四五號的人們》,樂生療養院口述歷史小組。
    值得一提的是,樂生保留自救會的第一場校園講座就是在陽明大學舉辦的。當時就讀陽明醫學系的郭家穎,號召夥伴們將樂生院民珍貴的口述、影像等記錄下來,費時六年餘出版《樂生:頂坡角一四五號的人們》一書,是第一本以院民口述歷史為主體的書籍。爾後,亦有許多陽明學生積極參與樂生保留運動,成為此項倡議的重要力量。

旅遊小記

行程2025/05/06
高松港→大島,可免費搭乘旅客船來回,航程約30分鐘。島上僅限步行。
為維護住民健康,搭船時須使用酒精消毒雙手並配戴口罩、避免交談,並請注意勿進入住民生活區域。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期間,小蝦隊志工提供一日三次的導覽,詳情請參考藝術祭網站。
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瀨戶內海
上一篇
與所望見的風景,在迷茫中同行
下一篇
活著的缺席,不在場的生命:《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

推薦文章

《孤獨搖滾》聖地巡禮:去小孤獨家看海!

日光周遊,探索世界遺產和深山溫泉

日光溫泉之旅,初訪鬼怒川&湯西川

宅宅、搖滾、偽音樂文青:快閃銀座Yama...

2 留言

LYY 2025-06-17 - 21:47

您好!想請問您當時去參訪大島的時候,有需要提供健康證明的資料給當地的職員看嗎?感謝回覆!

回覆
Kenny Hong 2025-06-17 - 22:46

不需要噢!疫情結束後已經放寬規定了,目前不需做任何事前準備,僅有酒精消毒雙手、戴口罩、以及搭船時避免交談的措施。
另外在藝術祭展期外,大島僅在月中開放兩天參觀,請在出發前留意官網的「作品發布時間表」~

回覆

留言 取消

儲存留言設定

洪邦喻 B.Y. Hong

洪邦喻 B.Y. Hong

我是邦喻,今年28歲,金牛座。
臺北榮總家庭醫學部住院醫師。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醫師科學家組、
暨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畢。

希望自己成為與眾不同的醫生,
喜歡用不同的形式和自己或他者對話。

自許是一個創作者,腦袋總有點子在醞釀;
近年跳進ACG的坑,熱衷於現地參戰與聖地巡禮。
期許自己在承擔白袍的重量時不忘初衷,
朝自己的理想努力邁進。

近期文章

  • 家醫日記1:Vibe coding
  • 活著的缺席,不在場的生命:《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
  • 2025瀨戶藝:黑暗的歷史、島上的光-大島
  • 與所望見的風景,在迷茫中同行
  • 歪兔日記5:醫師的價值
  • 歪兔日記4:宛如地獄
  • 歪兔日記3:執著的迴圈
  • 歪兔日記2:千杯不醉的孩子
  • 歪兔日記1:深夜裡的歌聲
  • 卓越的另一種選擇

© 2021-2025 邦邦的日常隨筆 | Created by Bang-Yu Hong|All rights reserved.

邦邦的日常隨筆
  • 首頁
  • 關於我
  • 白袍故事
  • 陽明紀事
  • 藝文雜思
  • 社會評論
  • 旅行足跡
  • 日常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