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三十,在職業生涯剛剛起步、而身邊同儕也漸漸開啟人生新章的此時,不免會回顧過去的重要決定。
C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但在別人眼中,她更像是一個「傳說」:從大學到碩班,她是永遠的第一名;她在多個實驗室都有斬獲,早早就有數篇SCI論文;臺灣的醫師國考不在話下,美國的USMLE Step 1也是高分通過;甚至連玩社團都能得獎,大一就登上學校首頁。
結果系上視為招生廣告的她,大六休學跑去修了科法所的課,才確定法律是自己心之所向。她考上美國最好的幾間法學院,最後選擇到紐約大學就讀Juris Doctor,進了全美營業額第二大的事務所當實習律師。
我常常講述她的事蹟給別人聽,只因結局太戲劇性:「我們系上最會考試跟寫論文的卷姐,在拿到碩士學位、通過臺美兩國的醫師國考後,跑去美國當律師了。」有時你很難不去「炫耀」別人的成就,只因這種傳奇人物竟就在自己身旁,和她做朋友都像自己沾了光。上個月C受邀回到系上分享,我終於能用演講心得的名義,好好地寫下我眼中的她。
▍ 「我能做出這些選擇,並不是理所當然的。」
攤開C的履歷,她的人生看起來如此順遂,每個轉折點都合情合理。但作為她的朋友,見證過她在每個階段的迷惘和猶疑,便知道這一切並非水到渠成。
在各個實驗室流轉,其實是因為做研究的壓力,讓她必須在身心焦慮下做出妥協;離開醫學,是因為對臨床沒有熱情;轉換跑道、選填志願,要跳脫社會對學校名聲的評價⋯⋯最後,她也得說服雙親,人生精華的七年過去,放棄醫師的身分不會讓她失去所有。
她明白,能夠做出這些抉擇,並非理所當然。在這條路上,她獲得了許多人的幫助,例如校方的支援、師長的鼓勵、父母的包容,家裡的經濟條件也讓出國沒有後顧之憂。考上法學院後她發了一篇文,感謝所有路上曾支持過她的學長姐和朋友們,這些都是她毅然前進的動力。
C告訴我,她在美國的朋友因病入院,一度藥石罔效;家屬和醫生語言不通,甚至面臨保險到期,校方卻不聞不問,行政人員亦是推諉塞責。相比起來,她竟懷念起陽明的好。
無論是醫師或是律師,都是社會認可為「成功」的職業。打拚久了,有時會將成就視作自己努力應得的回報;然而努力只是成功的敲門磚,更多時候,其實是因為我們特別幸運。
「每個人喜歡和在意的事情都不同,時時問自己,是在做想做的事還是該做的事?」
C在演講中鼓勵大家思考自己所愛。但有餘力追求夢想,本身就是一件極有福氣的事呢。
▍ 保持善良,隨時伸出援手
C鼓勵在場的學弟妹們,「別太計較回報,笑臉迎⼈、真誠待⼈。」她擔任過醫三牙二總學藝,協調兩系區段和共筆的事務;考前與朋友一起製作閃卡給全班複習;在準備USMLE和出國實習上提攜後進,也幾次在系上分享研究和生涯規劃的經驗,確實不負這句期許。
在醫學系這種高度競爭的環境裡,我們常常感到矛盾:一邊要踩著別人往上爬,一邊又仰賴互信互助的學習方式。然而許多優秀的同學,比起潔身自好,更追求一同成長。畢業後我仍會想起他們,不論是一肩扛起公共事務、定期公開讀書筆記、替大家整理考古重點、或是在跑台前替全班一次次地講解複習⋯⋯在成績與職涯相繫的體系中,助人即是增加對手,但他們仍然選擇了共享。
現在看來,他們都進入了自己理想的去處,這應該就是善良的回報吧。
▍ 追求卓越,成功自然會追著你跑
“When you don’t chase after prestige and money, it naturally follows.” C說這是前輩給她的忠告,讓人不禁想起《三個傻瓜》裡主角的名句:不要追求成功;追求卓越,成功自然會追著你跑。
卓越,是重視所有細節的態度。已經在事務所實習的她,也在座談上提出實用的職場建議:
「專業成長,不只是來⾃於把眼前的⼯作做好,而是將大局謹記於心。」
「把上級當作客戶,設身處地為他著想。」
「問問題把⼯作做得更好,別⼈也會更輕鬆。」
「要從別人身上學習,但要認清彼此的差異,才會明白他人的選擇跟經歷能否參考。」
作為一位亞裔女性,既要在菁英雲集的職場生存、又要在法條文字及利益交纏的個案中穿梭,文化敏感度便顯得尤為重要。「拓展人脈是可以訓練的技能。」她提醒大家,專業不只是把事情做好,更要懂得在複雜的人際互動中,察言觀色、進退得宜。
我們在她返美前又聚了一次。餐後C打算買單,見我推辭後笑著報了個數字,我便釋然地接受了她的好意。
那是她暑期在事務所工作的薪資,價碼與她的專業和熱情十分相襯。一位勇敢而傑出的朋友,獲得了符合她努力的評價,我真心地替她感到高興。
追求卓越,成功自然會追著你跑——C的選擇,或許正是這句話的最佳印證。
後記
1. 本文經C同意後刊出,並把名字以字母代替(雖然對同學們應該沒有匿名效果)。她看過之後說我太抬舉她了,也想禮尚往來寫篇關於我的文章;但小弟不才,沒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事蹟,就請卷姐別費心了。寫下此文是為了向大家分享好友轉換跑道的心路歷程,拒絕商業互吹XD
2. C表示近期接觸到公益議題,正在思考過幾年是否離開大型事務所,投入更有社會價值的事情。她曾說自己不是會被終點驅動的人,需要找到自己願意持續的工作內容和環境,或許不斷挑戰的好奇心,就是她邁向一座又一座山頭的動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