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陌生的呼喚啊 那是在叫我嗎?
好狹小的天空啊 這裡是我的家嗎?
誰偷走我的名字 誰偷走我的家
遙遠模糊的記憶裡 家是溫暖的地方
我們是失去記憶的人啊
我們是找尋記憶的人
我們讀著陌生的文字
試著編織那遺失的過往」──那我懂你意思了《失去記憶的人》
本劇改編自狄倫馬特的經典劇作The Visit,融入了更多現代的寓言,讓觀眾看了更加投入,卻也更怵目驚心。在無數金錢的誘惑下,樸實人性與傳統文化是否還能存活?財富所帶來的,是重建還是另類的摧毀?
全劇圍繞著蘇臺德區的一個小鎮──谷德鎮展開,探討了資本主義的入侵、人性的貪婪與報復,以及歷史上族群的撕裂。開場的聖母像,暗喻著小鎮的傳統生活與經濟模式;而最後被金轎舁出的金季蓮,取代了聖母像的位置,則象徵資本主義的完全勝利。對比從旁經過、寥寥數人的送葬隊伍,「傳統的谷德鎮」只能落寞地走過,彷彿也在此正式死去。
二十億的紅包,如同The Visit裡克萊爾買兇殺人的一億,就算嘴上不說,鎮民的心早已被金錢與博弈的快感吞噬。「聖誕夜送紅包」的那晚,村民瘋狂的舉動早已改變了內在,淳樸的民心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追求榮華富貴的慾望。隨後,中國式的經濟強勢入侵,白城堡變成了賭場;此時金季蓮既暗指資本主義、又暗諷個人崇拜,在人人向錢看的風潮裡,鎮民終究成了盲目的傀儡。(品嫺在戲後興奮地說:「哇這跟北韓的電視節目一樣欸!」隨後拿出暑假在北韓錄製的一段影片。差別的是,北韓是奉金正恩為神,而鎮民摩擦手指的手勢,證明他們所崇拜的是資本至上。)
今年九月,我到城市舞台觀賞雅葉.洛能所執導的Common Ground,由於上演的全都是演員群真正的生命故事,因此演技與心態都更加深刻。七位演員分別來自德國、以色列與前南斯拉夫,從小就在族群迫害、國族分裂和戰火肆虐下成長;他們因著戲劇而相聚,也因著戲劇而和解。在一段尋根的旅程上,他們重新面對加害與被害、仇恨與寬恕的生命課題,審視那段黑暗時期每一個錯誤的環節、以及自身所背負的原罪,最終彼此原諒而找回生命的共同境地。
《谷德,搖搖搖》雖未觸及如此深層的歷史傷痕,但也透過一段鎮民暴動的橋段,重現蘇臺德區的族群矛盾。蘇臺德區從一戰後長期存在著德國與捷克兩個民族的衝突,劇中「三十三年前的匿名信」,揭開了德意志族人最在意的傷疤;縱使戰火已遠離,人們心中壓抑的憤恨仍然巨大,失控的敵意與欺凌趕走了Emma一家。最後始作俑者Max被揪出並公審,到底是源自於鎮民的良心?愧疚?還是如同The Visit中的伊爾,成為復仇計畫下必然的祭品?顯然地,就算金季蓮並未像克萊爾一樣明說,Max在這場名為報恩實為報仇的陰謀裡,早已註定被犧牲出去了。
此外,修澤在此劇客串一名吟遊詩人,在幕次間唱著〈沒有人在乎你在乎的事〉、〈遺忘不是我們的專長〉、〈失去記憶的人〉,彷彿是為了角色的情緒唱著、又好像是為了谷德鎮唱著,一遍一遍地,小鎮就要被消滅,而鎮民的純真再也回不去了。
其實此劇仍有許多可以切入探討的點,只是在戲中分量不重,只看一次體會不深。與性別相關的有角色分工(位高權重的都是男子)、職業刻板印象(Hank對Emma曾在鋼管舞廳工作感到羞恥)、愛情與家庭的權力關係(白城堡的交易、Sophie的忍讓)等,這部分修澤已在他的劇評中分析得十分透澈。
再來政治的隱喻也不少,不論是在背後監控一切的「大爹」(或許影射中共當局)、中國紅二代的權力與勢力(假造國外大學證書)、是否開設賭場的爭執(可聯想到澎湖的博弈公投)等;我甚至認為,故事雖設定在蘇臺德區,卻也很貼切地形容了臺灣現今的族群分裂與仇視。
最後是「聖誕夜送紅包」的橋段,眾人拿著手機拚命搖著跳著,讓人不禁想起前陣子寶可夢風潮的集體瘋狂現象。凡此種種,這部劇確實讓人回味再三,無論劇本、演技、燈光、布景、服裝、音樂與動作劇場的設計,都是非常值得觀摩學習的傑出劇作。

觀賞日期:105/11/19
戲劇類型:舞台劇
演出地點:北藝大戲劇廳
購買票種:學生票400元
戲劇評分: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