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役服務的對象中,每個人受傷的程度相異,日常能從事的活動也不同。胡大哥雖是頸椎受傷,需要仰賴輔具移動,但生活功能仍相當獨立,也還保有自己的交友圈。過去服務胡大哥的替代役,經常要陪著大哥四處溜達;但在大哥的母親生病後,他的生活圈便局限在住家附近的村落內,除了搭著復康巴士到數十公里外的醫院就診外,鮮少離家超過半日。
即使如此,我還是認識了幾位胡大哥熟識的朋友。他們都是身障者,與大哥有著共同的話題,也習慣大哥身邊總有位「阿兵哥」跟著;從他們的閒聊中,我得以從身障者的視角,看見以往我不曾觸及的世界。
■ 張大哥
五十幾歲的張大哥,住在北方一個小村莊的小溪旁。他是胡大哥「同儕支持服務」的家訪對象,這個計畫讓身障者互相協助,不只增加自己的社會參與、促進彼此的交流,政府也會補助一筆微薄的諮詢費,是各地推行已久的福利政策。
第一次見到他時,張大哥便展現了滿溢的熱情:他知道我是醫師,便把自己的經歷盡數傾吐,又問了許多疾病的資訊,差點讓許久沒讀書的我自曝其短。張大哥說,自己年輕時被人攻擊頭部後倒地,引發蜘蛛膜下腔及腦幹出血,除了讓他當下失去意識外,也留下了口齒不清的後遺症。張大哥為人風趣,模糊的口語絲毫不妨礙他暢所欲言;在我們開心地結束對話、踏上歸程時,胡大哥才說是他「設計我」,提前向張大哥透露我的身分,讓溝通不易的他專心與我對談,讓他順利完成探訪任務。
經常掛著笑臉、樂於讚美的張大哥十分討喜,每次見面他都會盛讚我是優秀的年輕人、醫界未來的棟樑,讓人怪不好意思的。某次和啟智協會的社工一同前往,社工詳細詢問了他對居家服務、復健、同儕支持等項目的需求,又仔細地評估了他的居家環境,思考還能如何改進。退役後我也曾跟著長照個管師做家訪,看著他們認真研究怎麼幫助案家,不禁覺得在醫療、社會工作領域的人們,都是提著燈火照亮黑暗、替苦難的世界灌注溫暖的小小力量。
張大哥說今年要開投注站,希望能改善家裡的經濟狀況。社工和他談起如何申請牌照、如何符合法規等等,我才知道賣彩券也非易事。祝福張大哥的新工作,一帆風順、生意興隆!

■ 林桑
某天下午,胡大哥應朋友林桑的邀請,一起到村內的中華電信門市「場勘」。
兩人會合後,便在店門口坐著輪椅比手畫腳、指指點點,行跡相當可疑──這時我才知道,林桑是內政部負責勘查無障礙設施的委員,任務是訪查縣內各機關、找出現有設施的不足,並請業主儘早改善。這時他們達成了共識,便一起入內要求見上級;我資質駑鈍,看不出這入口哪裡出了問題,便好奇地在旁看戲。
在林桑費了一番唇舌說明後,櫃檯的客服姐姐比我更快進入狀況,隨後抓起電話,將林桑的建議如實呈報。原來,林桑的意思是自動門內外的平台有高度差,對輪椅使用者不夠友善,建議將大門外的磁磚墊高,避免輪椅一出門便直接衝下階梯。老實說,當時的我只覺尷尬:想像你是中華電信的店員,平時就替偶爾上門的客人繳電話費、續約或辦門號;突然有兩個輪椅族、一個年輕人闖進來,劈頭就說你們店裡無障礙設施有缺失,希望你找經理出面⋯⋯我大概只會覺得關我屁事,沒想到服務業真是以客為尊,真撥了通電話直達天聽。
在令我侷促不安的對話結束後,林桑意氣風發地轉身離開,沒想到一出大門,電動輪椅便卡到入口的地墊、使輪子不斷空轉,差點衝下樓梯壯烈犧牲。口說無憑,還得親身證明入口設計有危險,林桑是真勇者呀。

■ 阿倫
如同運動員會保養球具、駕駛們要保養車子,身障朋友長年依靠輔具過活,對這些老傢伙可說是至為熟悉。雖然也會送到車行維修,但俗話說「久病成良醫」,偶爾也得自己動手,否則可真要寸步難行。
這天,胡大哥約了朋友阿倫來幫忙替輪胎打氣。阿倫很健談,替大哥的輪子打好氣後,兩人便到院子裡閒聊;但他的談話內容天馬行空,彷彿是網路上的長輩圖化為人形,令人啼笑皆非。他先是關心起大哥的健康,看到大哥手指關節有幾處破皮,便侃侃而談,說這是打了疫苗後,身體的免疫系統發生變化,造成皮膚出現各種症狀。又說,如果不注意飲食,各種食材到了胃裡胡亂混合,發酵出各種毒物就會造成疾病,所以保養腸胃很重要。其實他講的並非完全錯誤,例如免疫系統失調與皮膚病灶確實息息相關,但一味歸咎疫苗卻是證據不足;腸胃健康的重要性近期已被科學證實,其微環境及共生菌叢影響其他器官甚大,結論倒也可說歪打正著。直到他談起酒精時──
「我平常是不喝酒的,只有在夏天時會喝冰啤酒。」
其實這樣就是有喝,不過病人說話前後矛盾本是常態,問診時多的是說自己沒有慢性病,結果後來翻出一大堆藥袋的。
「一定要是冰的喔!這樣我排尿才會順。啤酒可以沖洗泌尿道,幫忙把結石排出來,就不會尿路感染了。」
他說得頭頭是道,而我聽了這些論述後要應和也不是、要反駁也不是,只好露出不失禮貌的微笑回應。酒精有利尿的效果,阿倫誤以為啤酒能幫助排尿,殊不知自己正在脫水;他又認為喝酒能排除結石,但啤酒內含的嘌呤會造成尿酸上升,反而增加結石的機會。他不曉得我的身分,此時衛教難免掃了他的興致,但不指出他的錯誤,日後受苦的還是他,真叫人為難。
在資訊發達的現代,正確的健康知識並不難尋,請教醫療人員也是可靠的途徑;可惜許多人仍然迷信偏頗的「生活經驗」,最後只能和藥物共度餘生。我事後向胡大哥說明,他笑笑地說別太認真看待阿倫的話,這才令我稍稍鬆了口氣。
久病成良醫終究只是理想。現實裡病久了,常常就只是資深的病人,僅此而已。

■ 黃理事長
這天陪同胡大哥參加雲林縣肢體障礙者生活重建服務計畫第二期的結訓典禮。這是由雲林縣脊髓損傷者協會主辦的課程,每一期會招募五位肢體障礙者,參與生活重建的培訓。在這天的結訓典禮上,五位學員一位因病住院、一位婉拒前來、一位提前回北部重返生活,因此只有兩位學員到場。
現場的兩位病友,分別是高位頸椎受傷、和小腦萎縮症的患者,兩位都必須仰賴輔具生活,後者連說話都十分困難。然而,憑藉協會的幫助以及自己的努力,學員們都成功地重拾部分自理能力,並能在旁人及輔具的協助下,出門採買、搭車、散步。提到協會的功勞時,一位家屬語帶哽咽,感謝有那麼多的好心人一同來幫助他們。看了幾位學員的紀錄片,我也不禁深受感動,很感謝有這樣的機會,讓我了解身障者能轉介的民間資源、與病友能獲得的協助。
後來也參加了協會承辦的國際身心障礙者日活動。這是身障者們一年一度的盛事,攤位上販賣著各協會準備的小吃、手工藝或義賣品,主舞台則由學童或身障團體輪番上陣表演。雖然因為身體的限制,表演內容大多較簡單,但也能看出大哥大姐們的投入。
胡大哥邀請我和協會的黃理事長合照一張,他告訴我,理事長是在酒駕後車禍受傷的。在很多人眼中,酒駕本是罪該萬死,但他決定把自己的錯誤化為力量──他到村里和校園宣講,用自身的經歷勸誡大眾,遵守交通規則才是回家最安全的路;也藉著自己復健的成果,安慰其他受傷的病友們,自立生活並非只是空想。
有些過錯不能原諒、許多憾事也難以逆轉,但如果將惡果轉為助人的善念,或許也稱得上是種贖罪了。

※依當事人意願,除網路公開資訊外,發文已模糊個人資料及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