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邦的日常隨筆
  • 首頁
  • 關於我
  • 白袍故事
  • 陽明紀事
  • 藝文雜思
  • 社會評論
  • 旅行足跡
  • 日常隨筆
路障日記

路障日記11:水底呼吸

發布者: Kenny Hong 2021-07-20
2021-07-20 488 次觀看
488

內科的實習在前一陣子結束了,如果要為各科下一個註腳,最讓住院醫師喘不過氣的科別,我想大概是胸腔內科──因為那裡的病人總是喘不過氣。

老師說那像是溺水的感受:冰冷的海水灌進鼻腔中,全身狂亂掙扎著想回到水面上,卻總是無法吸飽氣又沉回水底。當肺裡的氧氣越來越少,終於渾身癱軟、眼前一黑⋯⋯糟糕的是這裡的病人不會眼前一黑,因為呼吸器保證了他們的血氧充足,因此他們必定是清醒的;但塌縮的肺部讓他們永遠渴求著呼吸,於是只能躁動著、嘶吼著,困在窒息的感受裡,卻沒有探出水面的一天。

特發性肺纖維化(IPF),俗稱菜瓜布肺。全球發生率約為每十萬人2至10例,據我國健保資料庫統計,病患確診後的存活中位數不到一年。病因不明、機轉不明,病患的肺部會快速且不可逆的纖維化,最終死於呼吸衰竭。即使是這樣的罕病,在本院的胸腔內科也不算少見,光P主任就有一半的病床是IPF患者。

「醫師,我老公為什麼會得到這種病啊?」查房時有家屬問道。
「我也不知道,你問祂吧。」老師往天空指了指,家屬意會過來,苦笑了一聲。

為什麼會得這個病、為什麼是這種時候、為什麼是我?病人期待醫生給他們一個答案,雖然知道答案也無濟於事。我認為這是一種人性,人們總覺得只要找到原因,然後避免犯下同樣的「過錯」,就能和壞事離得遠遠的。就像譴責受害者在社會中不可能消失一樣,只要相信犯錯的是「他們」,自己就得以置身事外。

我承認我也會害怕。在醫院待久會有一種錯覺,以為全臺灣的人都臥病在床;尤其在罕病雲集的臺北榮總,人人聞之色變的癌症,在許多醫師的病人清單上都屬日常。為什麼會這樣?四五十歲的人就已是癌末、腫瘤切除幾年後捲土重來、正要安享天年的長者突然一病不起⋯⋯我無法不去想是哪些環節出錯了,只因害怕自己在未來變成那樣。

我負責照顧的病人是一位90歲男性,之前健康狀況良好,每天早晨習慣繞跑中正紀念堂一圈。前年十月,他被診斷三度房室阻滯(complete AV block)而入院安裝永久心律調節器,卻從此臥床不起。醫學上可以提供很多原因:呼吸困難、心臟衰弱、術後譫妄⋯⋯但對於他太太而言,她看到的只有一位長居被榻、愈趨虛弱的老伴。當時的X光片顯示肺部有雙側浸潤,但起初只懷疑是慢性發炎;直到一年後病患因咳嗽難以入眠再次就診,才確診為特發性肺纖維化。

病人的太太七十幾歲了,卻堅持在床邊親自照顧,晝夜不離。

「伯母!伯伯今天還好嗎?」每天早上探望時,我照例問道。誰都看得出伯伯的狀況不好,但作為一位實習醫學生,我能關心的並不多。
「一樣,精神好的時候可以跟我點頭、搖手,但剛剛抽痰的時候又在躁動。」伯母輕描淡寫地說。
「我知道了。」我把聽診器放上伯伯的胸前,靜靜聆聽那不可能好轉的囉音。

住院治療期間,病患屢屢發生肺炎、尿道感染等併發症,在數不清的檢查中,又意外驗出糞便潛血、自體免疫指標陽性等。「高度懷疑其他惡性腫瘤」、「建議切片排除自體免疫肌炎」⋯⋯不忍病患繼續受苦的伯母,拒絕了進一步的侵入性檢查,只希望老伴舒服就好。然而天不從人願,伯伯的呼吸狀態每況愈下,在抽痰、翻身等短暫拿下呼吸器、或是需要移動身體時,就會氣喘如牛、不停躁動。可即使是這樣,病人太太仍然不願讓我們會診安寧團隊,即使主治醫師暗示希望渺茫,她仍然盼著病人脫離呼吸器的那天。


胸腔內科的實習很快結束,我和其他同學繼續在各科輪轉,看過一張又一張生老病死的臉孔。對醫學生而言,primary care的名單最多只會停留兩個禮拜,無論為他們查了多少資料、讀了多少書,開了哪些藥或做過什麼procedure,病人與我們的交集也只是短短十天而已;但在病患身旁陪伴的家人,時間彷彿靜止在他們患病的當下,在看不見終點的輪迴裡反覆,拍背、翻身、擦拭口水,回應她的卻只有瀕死般的喘息。

病患確診後的存活中位數不到一年──他們困在水底呼吸的這一年,短暫得過於殘酷,卻也漫長得令人絕望。伯伯在我離開後的不久往生,如果能為他身邊不離不棄的伯母祈禱些什麼,但願在她終於得以好好休息的此刻,能在夢中與健康如初的伯伯再次相遇了吧。

※本文刊登於台灣醫學教育學會電子報第29期「醫學生專欄」,轉載來源

Primary care胸腔內科路障日記
上一篇
路障日記10:那些我所不能直視
下一篇
路障日記12:大德曰生

推薦文章

路障日記30:關於路障日記

路障日記29:關於罕病

路障日記28:生命的價值

路障日記27:我只是過客,卻曾經看見戰場

路障日記26:關於新生

路障日記25:急診菜鳥參上!

路障日記24:Total care

路障日記23:慢活附醫

路障日記22:成癮者,還是不歸人?

路障日記21:宣戰布告

留言 取消

儲存留言設定

洪邦喻 B.Y. Hong

洪邦喻 B.Y. Hong

我是邦喻,今年28歲,金牛座。
臺北榮總家庭醫學部住院醫師。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醫師科學家組、
暨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畢。

希望自己成為與眾不同的醫生,
喜歡用不同的形式和自己或他者對話。

自許是一個創作者,腦袋總有點子在醞釀;
近年跳進ACG的坑,熱衷於現地參戰與聖地巡禮。
期許自己在承擔白袍的重量時不忘初衷,
朝自己的理想努力邁進。

近期文章

  • 家醫日記1:Vibe coding
  • 活著的缺席,不在場的生命:《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
  • 2025瀨戶藝:黑暗的歷史、島上的光-大島
  • 與所望見的風景,在迷茫中同行
  • 歪兔日記5:醫師的價值
  • 歪兔日記4:宛如地獄
  • 歪兔日記3:執著的迴圈
  • 歪兔日記2:千杯不醉的孩子
  • 歪兔日記1:深夜裡的歌聲
  • 卓越的另一種選擇

© 2021-2025 邦邦的日常隨筆 | Created by Bang-Yu Hong|All rights reserved.

邦邦的日常隨筆
  • 首頁
  • 關於我
  • 白袍故事
  • 陽明紀事
  • 藝文雜思
  • 社會評論
  • 旅行足跡
  • 日常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