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國家兩廳院)
為了替暑假的上營劇做準備,五月時和人醫實境劇的孩子們一起去看戲,節目是明日和合製作所的《請翻開次頁繼續作答》。本劇標榜參與式演出和自由流動的觀看體驗,與我們的目標不謀而合:畢竟所謂「浸入式劇場」、甚至結合「移動式展演」的演出在國內十分少見,會固定製作這種作品的,大概只有人醫的實境劇組和明日和合了。衝著這點買票,結論卻是不甚值得;直白點說就是不喜歡,難得會後悔買票來看戲。
全劇不斷給予期待,但終究只是了無新意、欠缺高潮的老梗集大成。甫進場時,電梯門一打開便可看見顯眼的大字,以是否先行如廁決定進場方向──這裡給了我第一次期待,好似做出不同的抉擇就會開展相異的觀戲體驗,結果只是從不同入口進到劇場。選定文具後,觀眾成為「考生」,走進偌大、整齊排滿桌椅的「考場」,四周的白色牆壁則投影出熟悉的考試說明。考試開始後,我們翻開眼前的試題紙開始作答(題目是今年的學測考題),整整十分鐘內,考場內只有靜默、伴隨間歇的鉛筆沙沙聲;當我中規中矩地在鈴聲響起後完成填答、闔上試題本時,考試過程中出現突發劇情的期待也落空了。
接著是監考人員收卷、現場讀卡計分,並且即時將所有觀眾的得分顯示出來。爾後來到「加分題」階段,廣播讀出一連串問題,如符合問題敘述者即可拿取貼紙貼上名牌,擁有最多貼紙的人加分。這些問題包含父母的教育程度、是否聘請家教、是否學習才藝、是否就讀私立學校⋯⋯當符合所有條件的觀眾站起身來、廣播公開予以加分時,我又期待著這位女士其實是演員、準備當場開展演出或對話等等,然而又再次失望。
第三階段中,觀眾須將桌椅撤到牆邊,並按照成績分到兩側。之後便是常在網路影片上看到的社會實驗:廣播冰冷地詢問關於考試的是非題,諸如「你作夢會夢到考試嗎」、「你是否曾因就讀的學校感到優越或羞恥」、「你是否曾作弊過」、「你是否認為死亡比考試更輕鬆」⋯⋯若選「是」則向前一步,「否」則留在原處,最後前進最遠者「扣分」。一方面我確實擔憂著這些題目太過赤裸而殘酷,希望觀眾不會因被迫公開他們內心的恐懼而受到傷害;一方面卻惋惜於這部分實在老套,類似的遊戲早已在網路、課堂討論多回,況且生在這個考試至上的社會,誰不曾在這個反覆叩問的漩渦穿梭?
在加減分結束後,天花板空降寫著「頂尖菁英」的披風,廣播再度發話,請成績前三名的人到前方接受表揚。老實說這依然是舊梗重用,劇團可能想透過這種荒謬的場面凸顯社會對「菁英」的定義,但就同樣站到前方的我而言,早已習慣這樣的場景──正如五個披上披風的觀眾中就有三位來自人醫,身為這個社會定義的知識分子或「人生勝利組」,難道還不明白這世界的遊戲規則,本就是雜揉著榮耀、虛榮、競爭等,荒唐卻真實的各種框架?
第四個階段是高中生們的真情告白。排排坐的學生們暢談他們的志願科系與夢想,期許能突破社會賦予的價值觀,走出自己的一條道路。十分光明且勵志,然而作為觀眾我只備感無聊:明明是來看戲的,卻好像來到國中輔導課的分享會上,冗長而無趣。每個人的自我期盼看似寬廣,卻不脫類似的模板,「生活比考試重要」、「無論未來如何我都會保持自信」⋯⋯彷彿連價值觀都有一套SOP。至於如何實現夢想、如何生活、如何超越框架,本劇完全不提,停在最粗淺而難以引人反思的層面。能打破什麼?能抵抗什麼?在第五階段雜亂無章的是非題過後,觀眾各自依照「是否誠實回答所有問題」走向不同出口,我卻感受不到觀眾們的任何情緒,問題依舊、日子依舊。
我並不否認《請翻開次頁繼續作答》想探討的問題很巨大,正因如此,我對劇團試圖碰觸這類議題,卻沒有更加深入的詰問或追求,感到非常可惜。許多劇評家聲稱「考試」的橋段讓他們感到荒謬、惱怒或壓迫,認為此劇在激起眾人的共同恐懼上可說成功;我卻以為類似的手法並不罕見,會因為這些自我省思而有所行動的人,早已看見世界運轉的缺陷,或妥協、或掙扎、或起而抗爭,不需要這部劇告訴我們什麼。當然,網路上各式觀眾評論的確有因此受到啟發的,但又能引起多少改變?我只能說,試圖打破二元對立、升學體制或刻板印象的這部劇,其實也不自覺地陷入過往討論這個命題的窠臼了吧。
觀賞日期:107/5/27
戲劇類型:浸入式劇場、參與式劇場
演出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購買票種:學生票640元
戲劇評分: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