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在伸手不見五指的迷霧中。
向前,將迎來豁然開朗的天, 還是深不可測的黑?
我低頭,前人的腳步,烙印在眼前的道路上。
他說,足跡?我沒有看到什麼足跡。
我轉過身,她說,別管那道足跡。
忽然,另一個她,幽幽地說:我看到的不是這條足跡。
迷惘、混亂,而濃霧依舊橫亙在未知的道路上。
舉起雙足,顫抖的腳與思緒同樣慌張。
回頭一看,起點已經消失在白茫茫的那端⋯⋯
而終點,還很遠。

本劇以《霧》為主題,表示著未知與迷惘。面對「小孩失蹤」的案件,角色們處在複雜難解的謎團中,沒有人真正看清答案;說到底,只有俯瞰著人類的神才是旁觀者,冷冷地看著歷史從人類的舞台謝幕。
第一幕中,老人從訃聞、照片、徽章等老物品來緬懷過去的歲月。訃聞象徵著過去事物的消逝,塵封的照片與徽章則暗示著逐漸被遺忘的時光。觀眾在這裡已經得知主角是一位退役的老軍人,在第四幕更能直接知道老人曾參與淞滬會戰,因此他最重要的歷史記憶就是戰爭的那些日子。
小孩青翰是歷史「汗青」倒過來的諧音,直接象徵著老人的歷史。這一點可以從第五幕中,「小孩」必須傳承財產、血脈與家族故事中猜出。第二幕是象徵手法運用最多的一幕,藉由老人與小孩的生活背景,鋪陳老人腦中的回憶。小孩在廢墟被拾回、被老人拉拔長大,指民國初年戰火頻仍,到處斷垣殘壁;而軍人的任務是承接起即將夭折的歷史,並延續與創造它。小孩瘦瘦的,指戰時生活困苦。「白天還是晚上,青翰都穿著紅色的衣服」,指的是統治中國的兩個政權──中華民國(紅色國旗有「太陽」)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紅色國旗有「星星」)。老人一家原本住在大城市,後來被人鬧事,迫不得已搬到小村子,指的就是我國政權因內戰失利,從大陸遷徙來台的事。小孩經常渾身傷痕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被附近的大哥哥欺負」(中日戰爭),一個是「自個兒跌倒」(國共內戰)。到處流血指傷亡遍布、小孩堅強表示中國人民的堅忍不拔,而最後的「青翰不可能離開我」就代表著「腦海中的歷史不該消褪」。然而,青翰確實消失了,這顯示老人的記憶已經日益模糊。發現這個事實之後,老人陷入慌張、不願接受,因此尋求外援,冀求有人能來尋找與傳承歷史的一切。
第三幕開始描述每個人看待歷史的眼光。房東阿山伯名字裡的「山」暗指原住民,而且「世世代代住在這裡」,表示原住民是最早定居此地的一群人。他們不願新的文化(便利商店)任意侵入、破壞原有的生活步調,對於臺灣經濟起飛(房價會漲)也不感興趣,因為那與他們一點關係也沒有。女房客指的是來臺漢人,對於上述兩樣事物感到興奮,卻沒想到自己身為房客,房價高漲理應對自己不利;此外房東一次次地催討房租,她也總能以各種理由拒絕。這段情節象徵漢人政權雖然較晚在臺灣生根,卻經常自顧自地發展而忽略了原住民的感受,而後者其實也無法真正獲益。由於小孩暗指歷史,因此第五幕提到的房東患有不孕症、房客擁有父不詳的女兒,事實上指的正是原住民的歷史被閹割,以及臺灣自我定位不明、不知文化源頭的現況。
第四幕吵嚷的鄰居指的是愛湊熱鬧的網路鄉民。縱使對青翰(歷史)一無所知,仍然高談闊論歪曲事實,擷取片面的事情自以為發現了真相。後來她跑到別人家裡另起話題,則是忠實地刻劃出鄉民喜歡了解與傳播八卦的形象。
最終,貫穿全劇的「警察」象徵想要瞭解歷史真相的新一代。然而社會上的人,要不是對歷史冷漠以對(房東、房客),就是扭曲歷史(鄰居);他越想深入探查,就變得愈加茫然、愈加不知所措。因此,隨著歷史的模樣逐漸模糊,最後不可避免的悲劇結局,就是他再也找不到歷史。老人一死,最後記得歷史的人就消失了,歷史的真相也將從這世上被永遠抹滅,不復存留。
第二十屆陽明人醫營 小家呈現深度劇
演出日期:104.12.10(首演)、105.2.24(十字軍期初成發)
演出地點:音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