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文字對你來說,有什麼特殊意義嗎?是用來表達思想情緒的媒介,是國文教育下對咬文嚼字的陰影,還是幾乎無感、嘴巴一張就是關不住的水龍頭,嘩嘩地傾洩而出,聒噪得讓世界負荷更多重量?
語言非常重要,但同時它又平凡地讓人忽視它的價值。我們一輩子都在不停地說話、用語言文字與他人交流;然而它也是一項強大、多功能卻又危險的技能。它能真實地傳遞你的思想,卻在各種場合中有著不同的涵義和效果。

大家好,我是洪邦喻。很榮幸能有這個機會站在這裡,跟各位分享一些我自己的小故事。
在座的各位其實都擁有一項強大、多功能、方便但又具有危險性的技能。Mark Pagel說,這是一種「用來跟他人進行心意溝通的神經性音頻技術」,他指的正是語言,人們透過口說的方式傳遞訊息,互通有無。它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它能夠傳播思想,甚至翻轉社會;它之所以危險,是因為過度簡化或不適當的言語可能導致誤解或悲劇。
語言同時也是各年齡層都具備的能力,只是表達的方式不同。讓我們想像一下,一個還沒學習任何語言文字的小嬰兒,當他發現他只要哭,就會有食物出現、有奶嘴出現、有媽媽出現時,那是多神奇的感覺啊!如果小嬰兒已經有思考跟認知了,哭不僅是他與生俱來的本能,也是他跟這個世界第一次溝通的語言。
隨著我們長大,我們與別人的溝通方式就多了起來。我們用肢體動作、用眼神表情、用語言文字,我們將想說的話用不同的方法傳達給別人。
而我今天要談的,就是語言文字的力量。
小時候,我的爸爸總是告訴我,「話是說給別人聽的」。重點不是你說了什麼,而是別人聽到了什麼、他理解了什麼。
我有個小我一歲的弟弟,小學的時候我們常常打一對一的籃球。有一次我們兩個打球,我投得比較準,我弟就生悶氣不想跟我打;我爸在旁邊看我們,他想要激勵我弟打起精神,所以就在場邊大喊:「弟弟,fight!」結果我弟一聽到fight,就一拳往我臉上揮過來。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很好笑,小孩子背單字,fight就是打架的意思啊,所以他一拳往我臉上招呼也是滿符合直覺的。但是大家都聽得出來,我爸的意思是叫他拿出精神,要有鬥志一點,絕對不是叫他在球場上毆打他哥。
語言文字的目的就在於此,只有當對方正確理解了你的訊息,溝通才有意義。
此外,語言文字有一個很神奇的特性,就是每一個人對同一句話的理解可能是截然不同的,甚至跟說話的人他想傳達的原意也不一樣。

中國大陸有一個民謠歌手叫宋冬野。他寫很多很有名而且動人心弦的歌,其中一首《董小姐》有一句話是這樣寫的:「愛上一匹野馬,可我的家裡沒有草原」,讓非常多人看了之後心有戚戚焉。可是為什麼這句話特別能打動人心呢?有一個粉絲就在網路上發問,引起大量的討論跟分析,結果宋冬野本人出現了,他只淡淡地寫道:「想多了各位⋯我就是那麼比喻了一下。」頓時討論區熱鬧了起來,大家紛紛譏笑那些自以為了解作者心意的解析,說這些不過只是國文教育下咬文嚼字的後遺症罷了。
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另一首膾炙人口的《斑馬斑馬》上。大家紛紛猜測斑馬指的是作者愛上的人,但那個女孩並不愛他;或是作者無法滿足愛人所渴求的東西,因此只能放手。結果作者在電視訪問上親口表示,斑馬這首歌的靈感其實是來自朋友的一件斑馬紋睡褲。
然而,作者的答案真的回答到網友的問題了嗎?我認為沒有。作者或許可以講破他創作的原因是多麼單純,但他沒辦法否定我對這首歌、對這句歌詞感覺到的衝擊與感動。我第一次聽到斑馬這首歌,是在我們學校表藝社的成發上,之後我就愛上這首歌了,每天播放著幾十次,還想要拿來創作成一篇故事或劇本。
所以原創者怎麼想的,重要嗎?他隨意拿來寫的素材,難道我們不能用心去思考、用一輩子去細細品味嗎?重要的是,人們從他的歌裡看見了人生、看見了北京的煙霾、看見了故鄉的憂愁,回想起生命裡值得欣喜或遺憾的片段,這才是這首歌真正的力量。
中國大陸那邊流傳一個諺語:「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只有一個,但是一百個人去看,他們眼中就會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去看,他們心中就會有一千個,完全不一樣性格、不一樣心境的哈姆雷特。莎士比亞在寫作時難道會考慮這麼多的角色設定嗎?並沒有,他心中最多只有一個主角,他說不定預想了觀眾會看到哪一種樣子,但他無法阻止觀眾看到不同面貌的哈姆雷特。但也正是這樣的各自表述各自解讀,他的作品得以流傳千古,讓世世代代的人去猜測、去感受主角的每一種樣貌。
各位有看過《料理鼠王》嗎?有一個刁鑽的美食評論家叫柯伯──他真的很苛薄──再好的美食也難逃他的批評。所以當他要到主角的餐廳踢館的時候,大家都很驚慌,不知道什麼料理才能滿足他;但是戲的最後,感動柯伯的只是一道再簡單不過的雜菜煲,因為這道料理讓他想起童年、想起媽媽的味道。
前幾天我們帶給各位三場用心準備的戲:音樂劇、影像劇跟實境劇。同樣一個女巫、同樣一個黃芸彤,各位對他們的理解或感受卻可能完全不同。在音樂劇中你們可能看到了魔幻、看到人的七情六慾、或是看到對愛情的質疑或永恆;在影像劇中你們也許把重點放在愛與被愛、或是生者對死亡的執著。這就是我們想帶給各位的,戲劇沒有標準答案,相同的台詞、相同的肢體動作,劇本本身的意義是未知的,然而一旦搬到各位眼前,你們從這些戲裡感受到了什麼、聯想到了什麼,這才是它的價值所在。
因此,話是說給別人聽的,語言文字能不能發揮它的力量,完全要看聽的人接受到了什麼,他理解的是什麼、心裡面又產生了什麼共鳴。
所以接下來我要談的就是語言文字的正面效益。

我喜歡寫作,寫作能讓我把當下的心情記錄下來。從小我就喜歡寫論說文,小一小二的時候,我作文寫得很好,但老師總會在評語欄寫:「論理性質過重」。該寫記敘文的時候我寫論說文,該寫抒情文的時候我寫論說文,期中考要我寫篇遊記或寫對老師的感謝,我說不定可以扯到環境保護跟師長恩情自古深重這類的話。隨著不斷練習,我才漸漸學會怎麼寫記敘文寫抒情文,學會把心情用溫和而非說教的方式寫成文字。偶爾想對社會議題抒發一些看法,但擔心文字太過尖銳,我還會試著用小說或短篇的方式影射,久而久之也寫出興趣來了。
可能是小時候寫太多論說文了,長大以後我還是常寫這類文章,高中的時候沒幾天就發一篇社論,上大學還是一樣,動不動用三五千字在評論一個社會案件或公共議題。透過大量閱讀與寫作,我得以有更高的思辨能力,也能在人云亦云的時候獨自理清思緒,往往站在大眾的對立面去看待事情,讓我從更多角度去審視它。這個,或許可以說是語言文字對我的正面影響。

既然語言能有正面的影響,當然也會有負面的效果。去年底,國內有一件鬧得轟轟烈烈的大事,網路上的討論非常熱烈。當時我也在一個匿名論壇上參與辯論,講著講著大家火氣都起來了,用的詞語也越來越激烈。一時我也不耐煩了,就在留言中批評某個網友「藐視法律、不懂尊重、自以為是」。這樣的形容詞在一般的網路攻防中其實並不過分,但對方隨即表示她覺得受到侮辱,所以我就刪掉留言,也跟她道歉。原本以為事情就這樣過了,然而在今年四月我收到了這個東西,希望各位一輩子都不會收到它。這張叫做刑事傳票,用白話文來講就是:我被告了!幫各位放大來看,我被提告的罪名叫做「妨害名譽」。
天啊!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平常待人和善、做人低調,而且奉公守法連紅綠燈都不闖,怎麼會在大一的時候就被人告上法院,吃上官司?
儘管有些冤枉,但我寫字罵人是事實、對方感到不舒服也是事實,所以在法律上她是完全有資格對我提告的。於是我花了好幾個晚上查妨害名譽的判決、查大法官釋憲文、查不起訴書,再花好幾天收集證據、寫答辯狀。偏偏開偵查庭那個禮拜是我超級爆炸的一週,有一堆期中考、報告還有人醫二檢,我都要忙不過來了,還要花大把的時間去處理這一件事情。
請各位想想,我在網路上寫這一句話的時候花了多久時間?五秒鐘。但是我卻花了好幾個禮拜在收拾殘局,只因為那五秒鐘我一時衝動、沒有深思熟慮過就隨便留言,結果剛好就遇到這樣的事,把我搞得暈頭轉向。雖然最後我獲得不起訴的處分,但花費的心力跟時間成本這麼巨大,對我來說真的是一次難忘的教訓。
這個,就是語言文字的負面影響。俗話說禍從口出,像這種麻煩還算輕微,有一些話我們說出口之後,輕則面對牢獄之災,重則引來殺身之禍,而這一切不過只是嘴巴幾秒鐘的不謹慎而已。
最後我想談的是語言文字最強大的力量:它能改變你周遭的環境,小至一個群體、大至整個社會、國家或全世界。
有人說,每個人都擁有一項深不可測的武器,那就是你的點子、你的想法。然而,若想法只是停留在你的腦袋,它將毫無用武之地,最終隨著你的遺忘或死亡而從此消失。
點子只有在被表達出來的時候才有價值。TED是1984年成立的一個組織,每年有無數的成功人士在TED大會中分享他們獨一無二的人生經歷或創意見解。TED的宗旨是散播「值得傳播的點子」,而他們的確在數以千計的演講中做到了這點。TED從2006年開始將演講影片放到網站上供人瀏覽,到目前為止點閱數最多的演講是Ken Robinson的「學校扼殺了創意嗎?」,至少有將近四千萬的點擊數,甚至有人估計超過兩億人曾觀看這個演講。這代表什麼?這代表Ken Robinson利用短短十八分鐘的演講,透過語言文字的表達、透過網路媒體的傳播,竟然讓幾千萬甚至幾億的人聽到了他的思想,進而受到激勵、受到啟發。
我再舉一個例子。Bryan Stevenson是一位人權律師,他在一場TED演說中誠懇地說出了美國司法系統的不公、死刑的議題跟種族受到的差別待遇。這一場演說非常精采,它是TED至今觀眾起立鼓掌時間最長的演說,在演講結束後,聽眾總共捐了一百萬美元給他所成立的「公平正義組織」,讓這位律師繼續為弱勢與不平等發聲。
我看過這兩場演說,而且不只一次。我認為這些人的演說非常真誠,他們是發自內心地去抒發他們的理想,所以才能打動千千萬萬的人。這是語言文字與偉大思想撞擊出來的火花,那是永恆的,而且充滿力量。

來說說我自己的故事。我平時喜歡寫部落格,幫自己記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去年我考完大學之後,覺得自己那幾個月的努力跟過程中遇到的波折非常珍貴,於是就寫了一篇「申請入學的心路歷程」,將曾經遇到的困難與最終達成夢想的心情完完整整地寫下來。我想說,偶爾可以翻出來看看,回味這段特別的日子,也提醒自己莫忘初衷,要永遠保有這股熱情跟拚勁。
想不到,去年底有位同學寄了一封FB訊息給我,她表示我寫的文章,在她重考的路上給了她很大的溫暖與力量。老實說我看到這個留言滿意外的,因為我寫了這麼久的部落格,會定期去看的人就只有我跟我爸而已。因此這次PO文能夠獲得別人的回饋,還說從我的文章中獲得力量,真的讓我很感動,而且是我從來沒想過的驚喜,當下我就想,如果我有機會的話,我要把這種心情跟很多很多人分享,而我今天做到了!不只這樣,這篇文章在今年學測後點閱率突然暴增,越來越多人看過這篇文章,也有一些人在面試結束之後私訊我,告訴我他們從我的文章獲得多少幫助。

這讓我發現到,就算只是自己平時塗塗抹抹的心情日記,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刻,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它竟然就在一些人的生命中留下了印記。今天我們很榮幸能站在這邊分享自己的一些小故事,如果說有人因為我們的故事獲得了一點啟發,對我們而言就是最棒的收穫了。
最後,我想跟大家分享Nancy Duarte的一句話,她說:「未來不是我們即將去到的地方,未來是我們必須創造的地方。」語言文字正有這樣的力量,當你學會駕馭這種力量,你的未來將會無往不利。話是說給別人聽的、重視你所說的每一句話、利用你說的話去改變身邊的環境,我相信只要把握這三項原則,我們將讓語言文字發揮極大的效用,而我們將親手創造充滿力量的未來。謝謝大家!
第二十屆陽明人醫營
HUTED短講《Speak Your Power:語言文字的力量》
日期:105/7/16
地點:醫學館225演講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