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邦的日常隨筆
  • 首頁
  • 關於我
  • 白袍故事
  • 陽明紀事
  • 藝文雜思
  • 社會評論
  • 旅行足跡
  • 日常隨筆
陽明紀事

窺,醫師這條路:見習第一線訪談

發布者: Kenny Hong 2017-08-31
2017-08-31 1.2K 次觀看
1.2K

◆ 目錄 ◆
「如果可以重來,我還是會到和信實習。」──陳帛威學長分享
「每一刻都要盡力,對得起自己也對得起別人!」──陳佑詳學長分享
「醫療不只是『教』跟『學』,也是生命的議題。」──王署君主任分享

「每一刻都要盡力,對得起自己也對得起別人!」──陳佑詳學長分享

受訪/陳佑詳學長(陽明醫學系107級)
採訪/吳政寬、林侑緯(陽明醫學系109級)、洪邦喻(陽明醫學系B組110級)
撰文/洪邦喻(陽明醫學系B組110級)

家聚時學長姐總是說著醫院裡的各種八卦,讓人對未來見實習的日子既期待又緊張。然而,實際來到醫療現場又會有什麼感受呢?佑詳學長曾在「醫點狂潮」活動分享實習醫學生的日常,也曾擔任系學會副會長、校務會議學生代表、醫聯會資訊部部長等,同時也是現任醫聯會醫學教育部部長(NOME),可說經歷極為豐富!今年七月底,學長特別撥出時間接受編輯部的訪談,分享他在醫院裡的所見所聞。

▌初探見實習

當初剛進入實習環境有什麼感受?

醫院的學習環境和學校有相當大的不同。在學校是以學生為中心,課程內容或師資都會因為學生的意見而大幅調整;但在醫院會深刻感受到科層分工的細緻和嚴謹,身為最底層的學習者,往往不敢有所異議,盡可能配合老師和學長姐的要求。我覺得學習到的除了臨床知識,很多是關於醫療環境一切有形無形的規範和文化。

以我個人而言,最不能適應的就是每天早起。對於晚上經常熬夜的同學,六點多去看外科病人大概是種折磨,除了跟診或跟刀精神不濟,一整天下來常常很疲倦,除了生理上,有時心理上也會消耗殆盡。而且以前在學校的學習方式可以很自主地調整,但在醫院就算沒有特別的事,你還是會看看病人、翻翻病歷,就因為怕被call,有時候AAD(編註:違背醫囑出院,此指醫學生趁空檔離院)都提心吊膽,在某些科還要一路工作到很晚,回到宿舍只想在床上躺平。

我個人是還蠻喜歡在醫院的學習過程,因為覺得學到很多東西都是可以實際應用的,不管是對病人有幫助,或是對整個醫療體系有貢獻,都是一件有成就感的事。但也必須說,學習和勞動往往是交錯的、一體兩面的,這裡的勞動不只是身體的勞動,也包括情緒勞動,就是你不時得注意自己是不是表現得像個好醫師、盡責的學生和員工。

事實上,大五的我們在整個醫療體系裡沒有什麼貢獻,和大四比起來知識也沒多到哪去,不過知識呈現在臨床上又是另一回事,對於提升學習動力應該有相當的幫助;因為正在快速吸收職場文化,讓我們蛻變很快,開始有了醫師的樣子。尤其穿上白袍後,突然獲得非常多尊敬和特權,這是整個社會的期待;我們要學著適應並擁抱它,但同時要避免自己變得高傲自滿,否則會失去很多成長的契機。

醫院跟學校的差別?

在臨床環境經常是小班制或一對一教學。很驚人的是,當年在教室聽不下去的課程突然變得充實有收穫,老師表達能力也變好了!因為有模型、病例的輔助,加上可以密切對話或互動,不再只是單純講授ppt,因此更容易從老師身上學到寶貴的知識。與大四讀共筆考完即忘不同,這種情況下學習可以很專注,九成以上都能記起來。

有老師反對來醫院上課,認為進醫院就是要看病人。這樣說也沒錯,但是上課就是一種品質保證;所以我覺得可以開幾堂課程,講解最重要的部分,剩下自己念就好。

以前在學校對「病人」充滿想像,所謂的臨床溝通和醫病關係也都只是課堂上的專有名詞,進了醫院、穿上白袍開始被叫「大夫」的那一刻,才終於瞭解什麼是病人、什麼是醫療,更清楚自己的目標和使命。之前讀書是為了考試,所以常常不求甚解、讀完就忘,只求通過基本門檻;但進醫院後會為了想治療病人、不想當庸醫,開始努力讀書找答案,更知道教科書裡面寫的東西實際上長什麼樣子,重拾了大三大四丟棄的對知識的熱情。

另外,進醫院之後不再是一個人奮鬥的環境。在學校可以獨善其身把書唸好,但在醫院免不了要跟學長姐與同學合作,這時候知識量已經不是唯一表現出來的能力,若不懂得分工合作、應對進退,會顯得很雷!

醫院裡有什麼感動的經歷嗎?

其實醫院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幾乎是聚集最多人性的場域,可惜我們為了捍衛自己脆弱的心、寶貴的體力和時間,選擇漸漸對這些情緒麻木。進醫院的前幾個月,我每天都寫下很多短篇故事,好壞情緒都有、五味雜陳,但後來覺得有點累就放棄了。如果能從中找到醫師的價值,其實對於未來是一種難得的動力。

比如說我第一次幫忙上鼻胃管的老爺爺,突然心跳停止了,後來急救無效。當時女兒在旁邊痛哭,但他老婆覺得他最後幾天過得很好,非常感謝我們。還有小孩連續吐了一個月、一點東西都沒有吃,從馬偕AAD轉院過來;剛開始進來要求一大堆,後來經過各種檢查各個醫師開會,診斷跟藥物給下去後小孩慢慢恢復,他媽媽很感謝讓他恢復健康。於此可以體會到,自己明明剛穿上白袍還很廢,但是一直被感謝,有些病人就算很不舒服還是會起身鞠躬。

我覺得進入臨床之後就會更願意讀書,因為你會覺得讀書是為了別人好。一位學長說過:不管你的白袍是打算穿一下子還是一輩子,都要為病人盡心盡力。搞不好我以後會突然去當律師,但是我覺得每一刻都要盡力,對得起自己也對得起別人。

雖然偶爾有些血汗、工作時數長,甚至會被病人嗆,但還是滿有成就感的。之前我剛進醫院幫病人打針時,有病人會要求不要讓菜鳥醫師練習,把自己當白老鼠;或是幫忙換藥換得很辛苦時,仍然被病人為難。在醫院裡這樣的人不到一成吧,其他人對醫師都還滿友善的。

▌實習制度的反思

現行制度的優點

陽明醫學系以實習環境多元自豪,從體系最大的榮總、最重視教學的和信,到大六、大七全台灣甚至全世界的醫院都可以外調,讓學生了解自己喜歡的執業環境。我認為實習本來就不是職業訓練,更要看看自己的夢想和人生,探索自己的初衷和未來;另外,我們內外婦兒和小科兼顧,不會特別強調內科,其他不屑一顧。

內外科的老師很重視基本觀念,在實習的過程中把底子打好,之後去任何一科都會用到的知識往往是在這裡獲得的,潛移默化中就變成很有臨床概念的醫師,可以幫助你準備好未來面對各式各樣的環境。

特別的是,北榮大多數的老師都很愛護陽明的醫學生,不管平常做人處事怎麼樣的大醫師,面對clerk和intern時往往都很親切,願意親自教學而且不會苛求我們,這樣的主治、住院醫師和導師至少佔了六、七成,所以整個實習的過程大致上是開心而充實的。

現行制度的缺點

然而不得不說,每個科的狀況不一樣、老師也因人而異,還是有大約兩、三成的老師不把學生看在眼裡,覺得教學是可有可無的,你應該為自己的學習負責;雖然我們是該為自己的能力用功,但老師如果忽略了教學的責任,也枉顧了教學醫院的初衷,讓我們浪費時間在那裡。

值得警惕的是,因為多數人都待在榮總這樣的醫院很久,所以不知不覺有了大廟心態,對於醫療環境予取予求,把很多工作當作是別人的義務,甚至以醫學中心的心態看全台灣的醫療,忘記最後會在這裡工作的只有三成。

因為在醫院受到老師和學長姐的照顧不少,我們也開始學會自我剝削,看到老師們事情忙不完,就願意待到很晚──不是為了自我學習,只是想分擔團隊的工作。雖然這心態沒有不好,但最後常常要做很多雜事,自然變成醫院的免洗人力,就整個教育和醫療的制度來說,這並不是一件好事情。

學生有沒有什麼建議?

希望院方可以重視學生的回饋。我們雖然有很多管道可以表達意見,然而真正能夠改變的很有限。有很多每年都被抱怨的事情不是無法解決,而是受制於僵化的體制──很多老師不願意得罪高層,找一些理由硬要我們接受,還試圖美化這些缺陷。另外有些老師明明很能教學,卻又要求他做大量的臨床工作和研究,弄得沒時間好好教學;相反地,有些老師不願意或沒能力帶學生,卻又負責教學,浪費彼此的時間,很可惜。

很多奇怪的制度和工作看就知道是為了應付評鑑,例如病歷批改、學習護照、會議紀錄等,我們花很多時間在這些paper work上面,卻很難從上面學到什麼,而老師們只會推給評鑑。我很好奇,拿出更有意義的好東西來評鑑,成果難道會比較差嗎?還是大家只是虛應故事,因為每年都交出一樣的東西比較保險?

實習生的權益問題?

健康安全最重要,卻也最常被忽略。在實習時被感染、針扎、過勞其實時有耳聞,但只要不是自己,我們往往不太在意。醫院應該更加重視這點。

在工作壓力上,clerk其實沒什麼感覺,因為我們即使整天不出現,對醫院也沒有什麼影響。可是intern和PGY恐怕就是專門處理雜事的底層人力,如果不爭取更多權益,那些過長的工時和無聊的勞務就會被合理化。而且實習生的薪資津貼一直很有爭議,老師們往往主張實習是在學習而不是工作;現在intern還有微薄的津貼(時薪不到30元),但未來六年制的實習是一毛錢都沒有。老實說有點不公平,因為我們有繳學費來學習,所以也應該為付出勞務得到相應的報酬,否則醫院不應該要求我們做任何學不到東西的工作。

有些大老不喜歡學生一直爭取教育資源,這很奇怪。如果靠我們自己想學就學得到,那何必要請他們來當老師?保障的教學時間、下放機會給學生、或在一旁指導回饋都是老師很重要的責任,並不是他們當年怎麼過的我們就應該如此,這樣不會進步。同理,不要老是說工作時間變短,訓練年限就要延長,這只是想要學生當更久廉價勞工的說詞;事實上歐美很多國家訓練年限不比我們長,工時又有保障,但他們既有醫療品質也未犧牲病人的權益,我們應該學習並改革。

▌關於六加二新制

大多數人進臨床會把重點放在知識學習和照顧病人的能力,但我個人覺得親身去體會一個制度造成的遠大影響,也是很難得的經驗和能力;我們以前掛在嘴邊評論的健保、評鑑、教學和其他制度問題,在臨床第一線可以感受很深,也可以思考要怎麼從身邊開始改善醫療環境。

改制的原因為何?

國外的intern大多是有執照的醫師,我們卻是要做臨床工作卻沒有執照的學生,在交流和交換上我們的角色會變得很奇怪,制度也很難接軌,所以政府想要調整結構。在責任歸屬方面,intern沒有執照,所以理論上沒有責任;但其實我們會做不少對病人健康有影響的工作,也不見得百分之百被監督,這樣出事的時候很麻煩,不只會有法律問題,老師也難辭其咎。

此外,如果沒有薪資,就可以不用做事,所以對醫院來說,乾脆讓你早點拿到執照,才不會故意擺爛不工作。而政府最不願意講的原因,其實是藉由減少一年大學,來增加一年PGY,讓醫院更容易剝削你,做沒人要做的事情,補充大科缺少的人力。這點或許老師或長官們不願意承認,但各位可以在進入臨床多多觀察後,再來思考是不是的確有這樣的事實存在?我們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新制面對的問題?

當時政府推行的理由是:每一科都輪過,在照顧病人時就不會只專注在單一科別的問題,轉科也知道何時要轉、要轉給誰。這政策聽起來很棒,可以處理每一科基本的東西;但事實上每科都把你當人力、叫你做雜務,學習反而相對較少。據說當年要推行PGY的時候,黃達夫院長非常反對,他認為臺灣根本就沒有資格做PGY教育;後來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卻把失敗的責任推給他,不過這只是茶餘飯後的小故事啦。

新制PGY1面臨的問題很多,包含權責不清(工作和舊制PGY是否相同?)、薪水發放(若與舊制PGY相同,哪來的經費?)、或選擇訓練醫院的權利等。而新制PGY的訓練品質也沒有保障,他們已經是勞工而非學生,醫院還有認真教學的理由嗎?這樣會不會淪為廉價勞工?如果把PGY1當成原本的PGY來用,會很可怕。舊制PGY會被丟進所謂的爛team──病人一大堆、事情做不完,但又沒有人教你。由於PGY是「畢業後」的訓練,你就算去跟學校吵,他們也不會管你:因為你離開學校之後,這已經不關他們的事了。

另外在六、七年制學生同時畢業的那年(108年),會多出一倍的PGY;在人力暴增的情況下,醫院搞不好就降低薪資、或不錄取新制的PGY。對醫院而言,舊制的PGY比較有用,因為他們多當了一年的intern;新制PGY1就被海放到小醫院。而在小醫院當PGY的人,能力又經常比大醫院的低,申請R時就處於不利的地位。現在政府的因應對策是把小醫院的PGY名額分配回大醫院,強迫大醫院收更多的PGY。

從現行PGY看新制的疑慮

有些人在當PGY時就去考R,然後就考上了。我在小兒科遇到一個已經考上骨科住院醫師的學長,他對小兒科一點興趣也沒有,但卻因為課程排到小兒科所以負責帶我。當時他對我說:「學弟,我小兒科程度應該跟你一樣,沒有什麼好教你的⋯⋯不然我可以教你骨科的東西(笑)。」這很奇怪,沒有人教他、他也沒辦法教我。這種狀況若沒有妥善解決,問題變成會持續兩年。

▌關於新制公費生

為什麼要推動公費制度?

和OECD各國的每千人醫師數比較,其實台灣顯然是缺醫師的;但在沒有增加總額大餅的情況下,正在執業的醫師們不願意隨意增加醫師數,如果要增加一定要先填補在最缺人的五大科,然後塞去最缺人的偏鄉。所以政府用公費生綁住這群人,以維持供給量和資源分配,隨著醫師納入勞基法,問題更容易浮上檯面(但公費生其實不能解決勞基法的缺口,因為那是在醫學中心的住院醫師缺)。目前規定他們要去退輔會和衛福部系統的偏鄉醫院,因為那邊的留任率很低,只能靠不斷輪轉的主治分發維持醫療量,但品質實在不好。

對這件事的想法?

之後公費制度會變怎樣我不敢講。醫聯會有組一個公費生事務推動小組,不過公費制度的問題至少要六年後才會漸漸浮現,公費生在大學期間跟自費生大致相同,不太會去想這個,或跟別人討論受訓醫院、下鄉之類的。我覺得了解基本知識就好,討論太多沒有意義,你可以搬出一大堆舊制公費生的問題,可是新制全部都不一樣;就如陽明推行公費制度很久,中間有許多悲慘的故事,只要跟公費生前輩提到這個制度,他們就會抱怨兩個小時,但講這些也沒有太多幫助。

很久以前有所謂的「人才羅致困難科」,現在反而都變成熱門科別了;說不定現在強迫他們去五大科,結果幾年後推出的政策讓這些科變搶手。有醫師提過,這個制度對公費生來說有問題,但不一定是壞事。

公費制度的危機

首先,若學生違約要賠十倍(編註:近日已準備改為四倍)的補助費,雖然以前的公費生就有這樣用過,但用鉅款綁人是個有點奇怪的方式。另外更慘的是政府可以扣留你的醫師證書,等於你若沒有服務完就失去自由執業的資格,只能受雇於醫院,其實連受雇都有可能不行。而這還是大法官釋憲所允許的手段。

如果醫師證書被沒收,政府會給你一張黑白影本。我跟公費學長討論時得知,過往有些醫院不會把這些名字照實登錄在政府的平台,去審核你有沒有執照,因此你可以藉此受雇行醫;但若想自己開業,就會在登記時被發現沒有正本而受阻。有些醫師沒有履行完服務年限卻能在大醫院執業,是因為醫院沒有照實登錄,然而若是醫院去查核就會發現,因此風險很大。

第二,這是一紙空白契約。公費醫學生的契約是入學一段時間之後才簽,這時反悔也來不及了;就算早早簽約好了,對於一個未成年或剛成年的學生,要他們白紙黑字答應將近四十歲時的事情,真的很不切實際!甚至很多政策根本還沒確定就先執行,隨時保留調整的權利,根本是政府侵權的前奏。很多人都是因為考不上自費或不喜歡錄取的自費校系才唸公費,但公費生需要的人格特質和職前訓練和自費其實是不同的。

第三是訓練的方式。訓練醫院一直沒有敲定,目前看來應該是和自費生一起申請醫院當住院醫師,如果是這樣問題比較小,但是因為只能選五大科,所以比自費生更可能被塞到自己沒有興趣的科別,最有可能是內科。

第四是分發的時間。過去舊制公費生下鄉只有二到四年,已經產生很多問題,六年鐵定會更麻煩;而且新制和舊制還是有許多不同,例如不能到衛生所和私人小醫院服務,只能到部立醫院或十三間榮院。然而這些醫院的經營都不太好,所以當主治醫師需要做很多奇怪的行政文書,反而是醫療上很多業務沒辦法執行,就連醫療器材和制度都殘缺不全,對於一個未來可能回大醫院執業的醫師而言,這是嚴重的斷層。另外就是家庭的問題,這時候可能要結婚生子,如果被分到生活機能很差的偏鄉,自然會產生許多困擾,也對人生規劃影響重大。剩下的就是那些醫院的長官要不要對你好的問題了,有些醫院不但壓榨你還要你乖乖的,後來變得有點像在當義務役,要悶不吭聲地受氣,努力撐過這六年。對於地方的醫療環境也不好,病人不想一直換菜鳥醫師來。

第五是還完公費的未來發展。人脈斷層在醫界有點嚴重,如果都市大醫院的長官同事都不認識你,下鄉完回來的醫師很難找到工作。工作能力是一個問題、人脈和資源又是另一個問題,不是自己努力就能克服的障礙,除非你願意留在偏鄉繼續服務;但舊制的留任率不到一成,可見這環境的挑戰多大。

▌結語

在這場訪談過後兩個月,佑詳學長以醫聯會與公費生事務推動小組成員的身分,和許多熱血的夥伴一同為全國的公費生爭取權利。讓我們驚訝的是,陽明的學弟妹非常爭氣,主動研究法規、契約等,更早於其他學校召開共識會,收集校內公費生的意見並擬定聲明書。我以福利部長的名義參與了這場會議,有幸看到大家熱烈討論的景況;在幾週後政府舉辦的說明會中,這群勇敢的學弟妹更是擔負了談判提問的重大責任,最終讓政府全盤接受醫聯會的聲明。我相信正如學長所說,當每個學生都正視體制上的問題並加以指正,我們將擁有更好的學習環境。

佑詳學長對學生權益與醫勞議題頗有想法,在三個小時的訪談中侃侃而談,生動的敘述不僅讓我們對實習生活有更深入的認識,也對六加二新制、公費生問題等產生更多反思。最後,祝福學長未來學習、行醫之路順利,並期待學長在醫聯會與各式會議的傑出表現!■

陳佑詳學長照片(本人提供)

頁次: 1 2 3

陽明
上一篇
剛剛好
下一篇
驚喜包還是踩地雷:《屍說》負評文

推薦文章

卓越的另一種選擇

最好與最壞都是現在進行式:新傳獎得獎感言

碩論謝辭:奇蹟和魔法都是存在的!

失序的院校防疫政策?談大疫下的學權議題

陽明交大合校,NYMU的最後一天

國考前,來獨力辦一場展覽!

第二屆藍花楹文學獎《鼠》

陽明九景文學獎《在燈暗與亮起之間》

室友進院了,我還在區段地獄

把燈點亮,我們於此交會:始結劇《Sere...

留言 取消

儲存留言設定

洪邦喻 B.Y. Hong

洪邦喻 B.Y. Hong

我是邦喻,今年28歲,金牛座。
臺北榮總家庭醫學部住院醫師。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醫師科學家組、
暨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畢。

希望自己成為與眾不同的醫生,
喜歡用不同的形式和自己或他者對話。

自許是一個創作者,腦袋總有點子在醞釀;
近年跳進ACG的坑,熱衷於現地參戰與聖地巡禮。
期許自己在承擔白袍的重量時不忘初衷,
朝自己的理想努力邁進。

近期文章

  • 家醫日記3:觀察就好
  • 家醫日記1:Vibe coding
  • 活著的缺席,不在場的生命:《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
  • 2025瀨戶藝:黑暗的歷史、島上的光-大島
  • 與所望見的風景,在迷茫中同行
  • 歪兔日記5:醫師的價值
  • 歪兔日記4:宛如地獄
  • 歪兔日記3:執著的迴圈
  • 歪兔日記2:千杯不醉的孩子
  • 歪兔日記1:深夜裡的歌聲

© 2021-2025 邦邦的日常隨筆 | Created by Bang-Yu Hong|All rights reserved.

邦邦的日常隨筆
  • 首頁
  • 關於我
  • 白袍故事
  • 陽明紀事
  • 藝文雜思
  • 社會評論
  • 旅行足跡
  • 日常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