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
「如果可以重來,我還是會到和信實習。」──陳帛威學長分享
「每一刻都要盡力,對得起自己也對得起別人!」──陳佑詳學長分享
「醫療不只是『教』跟『學』,也是生命的議題。」──王署君主任分享
「醫療不只是『教』跟『學』,也是生命的議題。」──王署君主任分享
受訪/王署君老師(陽明醫學系教授、系主任)
採訪、撰文/洪邦喻(陽明醫學系B組110級)
在兩位學長分享他們的實習經驗後,不禁讓人好奇,若從「師長」的觀點來看,實習制度會是什麼模樣呢?王署君老師是現任醫學系教授兼系主任,並擔任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中心副主任一職;身為陽明醫學系第七屆學生,主任擁有校友與老師的雙重身分,他又會如何看待今昔的實習情形?編輯部與福利部很榮幸邀請到主任接受訪談,簡單聊聊他的學習和教學經驗。
▌見實習現場
您在學生時期實習最大的收穫?
真正進入臨床環境,看到病人的當下,學習的收穫很大。在學校看課本、看錄影帶不會有真正的感覺,但看到病人就懂了,他的主訴與病癥是什麼意思。學習最大的快樂就是來醫院實習,像是學完武功後拜別師傅下山。終於親眼看到這些東西,病人就像課本一樣,那才是真正在學習。剛到新的科別,接病人前如果有時間,會先看課本或是共筆,有時還對著小抄詢問病史。問第一位患者不清楚、問第二個就非常清楚啦。就像你看到心肌梗塞病人,整個流程跑下來你什麼都學會了,你就知道怎麼去醫治這類患者,若不進入臨床則沒有辦法學到這些。當然也可以從病人身上得到reward,病人被你治好了,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有一件事情讓我印象很深刻。以前當intern時幫一位攝護腺肥大的病人做肛門指診,往後摸發現摸起來像大腸癌,於是跟主治和住院醫師報告,讓病人去做大腸鏡;檢驗結果真的是大腸癌,那時候就發現:簡單的小檢查就能救一個人!所以很多時候不要小看自己,經驗累積久了,就對臨床更有興趣。到現在看病人還是我最大的興趣。
現在跟以前的實習方式非常不一樣。以前我們當intern的時候要負責大部分病患臨床的事情,但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可能影響病患的權益,還有生命和責任的問題。在當intern時,我遇到一位陣發性上心室心搏過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的病患心跳很快時,甚至還與住院醫師就幫病人IV注射1 mg的Inderal。我後來問起很多人──甚至是心臟內科醫師──他們這輩子都沒做過這樣的事。因為以前沒有人在旁邊指導,所以要負起全責。但現在時代不一樣了,實習醫學生被限制住了,他們被規定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而且一定要有人在旁監督。這有一個壞處,就是你們以為被侷限在「齊頭成長」,不會像以前一樣「想多做一點可以做很多」,好像現在想多做卻有個線卡著,不能超過這個限制;然而我覺得同學不要小看自己。比如說,在我們以前的時代,北榮天天要借X光片,主治醫師開刀要看X光片就要intern去借,跟現在直接用電腦看不一樣。我天天都在做這種雜事,但我不覺得很煩,因為我每次可以順便問放射線科醫師結果、得到第一手資料,回來再與主治和住院醫師討論,看片的功力才會增強。所以不要非常在意瑣碎的工作,也不要覺得自己是打雜的。
今昔實習制度對比?
我那年是第七屆,實習從一年改兩年,而且六、七年級都去大科實習,幾乎什麼科都會跑過。這有個好處,它讓我知道每個科到底在做什麼,經過二三十年還是很有幫助。以前一個科去一個月,但現在時間壓縮,每個科只會輪兩個禮拜,rotate得很快;為了讓大家在畢業前跑完想去的科,因此大家對每科的了解度也就比較不夠。
還有我越來越覺得事情發生時應該先找intern,但現在沒有,因此成長緩慢。現在北榮規定第一線要找實習醫學生、同時找住院醫師,讓intern去面對病人,這樣實習醫師才能夠成長。有些護理人員擔心實習醫學生能力夠不夠、處理得好不好、病患權益會不會受損,但我們還是希望學生要第一個被呼叫,他們才能去學習。如此一來,訓練好的實習醫學生出去才有足夠的能力當PGY、當住院醫師。以前我們值班值很多,有人覺得生活品質不好;所以未來因應時代的需求,你們這屆之後沒有intern了,到了六年級,clerk一個禮拜最多只會有一天夜間學習。
最近我看到一位去華盛頓大學實習的陳冠林同學,在實習手冊中提到他凌晨三點多爬起來、四點多就去醫院了。如果你想努力學習,你真的需要做跟別人不一樣的事,因為時間就在你手上。你可以提早到、晚點走,也可以「奉公守法」,時間到就離開。這是個人的抉擇,但我認為在體力允許下盡力學習,對自己絕對是有幫助的。
在實習現場教學的感想?
醫師訓練還是脫離不了師徒制,但不一定只跟著一個老師學習;最重要的是教學相長,老師願意認真教學,學生也要有學習的渴望。事實上,同學學習動機強,老師也更願意教。重要的是,醫療不只是「教」跟「學」,它還牽涉到「生命」的議題,老師與學生都要對病人負責。
同學對實習制度的想法?
我從醫學生自評書可以知道,同學們最喜歡的就是六年級,因為可以到其他醫院外放。六年制就沒有這一整年的外放了,也就是少掉一年可以完全以「學生」的身分去外面學習的時間。
學生對實習會有一些不滿意,例如他們討厭當人力,會抱怨要做心電圖、插胃管、插導尿管,他們覺得這不叫學習。學生認為同一件事只要做三次就學會了,何必一直做,最後變成自己的工作,就會覺得不滿意。另一點是老師很忙碌,教學的時間被壓縮,這也會讓滿意度降低。有一些部分要看個人,比如喜歡內科的學生,到外科實習就不喜歡;但大部分學生還不知道以後要做什麼,所以到每一科都充滿學習的熱忱。此外有些學生會考試,但到了臨床沒有感覺;有些則完全相反,功課沒有很好,但到了臨床就非常投入。我是覺得這些都看個人,未來醫師是要面對病人的,因此面對老師時不只要學習老師的知識,更要學習老師的應對進退。
您剛剛提到自評書,主任對此的態度是?
我們系上老師每年都很重視自評,我也喜歡聽同學的分析。可能是因為填了可以抽家聚吧(笑),參與自評書的人數很多,我能從上面知道你們喜歡或不喜歡哪些課。我發現學生在評判這個統計結果時,對授課老師都很「善良」,寫的分析開始「社會化」了,用字斟酌、並試著緩頰比較不好的結果,讓它比較沒有攻擊性。我覺得這點很重要,自評報告能夠發揮影響力,老師對文字的接受也是關鍵。
有學長提及和信跟北榮的差別,您的想法是?
相較於之前,我認為北榮已經在許多地方做了很大的改善。兩間醫院各有優缺點,和信的老師時間相對比較多,但病人多樣性則較少;而北榮很難做到像和信那樣,因為醫生的時間壓力大,要看病人、做研究跟教學,甚至同學要找老師還要約時間。很多人認為實習是來學基本技能的,但也有很多人是想來看看不同的病人,把課本上學過的病例都看過一次。比如說我來北榮神經內科實習,我一定不會只想看到中風,我還會想看到頭痛、失智症、帕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等,這是其他較小規模醫院很難達到的。還有就是和信大多數患者是癌症病人,種類畢竟有限。
然而有些學生非常喜歡和信的實習。和信缺乏住院醫師,在和信能夠近距離且長時間地跟著老師學習,而且是由主治醫師來教,學生會覺得很不錯。但在北榮,教學是「complete team教學」,很多時候是向住院醫師或是PGY學習,而不完全是主治醫師,所以可以得到不同層次的答案。何者較好,見仁見智。就像是你會喜歡跟大二、大三學長等年齡相近者討論,而非跟老師討論。這是一種選擇,端看你喜歡什麼樣的教學。學生偏好和信有較充實的時間安排,我覺得看個人。我們一直覺得進來醫院之前,學生應該有自主學習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陽明要PBL;就算你們是B組,PBL還是全部都要上,訓練大家未來終身學習的能力。
我們說「quality time」,認為重要的是「互動品質」;但有人認為「time is quality」,若時間不夠,就很難覺得那有品質。從老師看來,我們努力地教你,雖然教學時間很短,但內容很有意義;而認為「時間即是品質」的學生就會說,本來師生的教學或互動,就要有一段「足夠長的時間」才有意義。
有學長說大七實習選院將增加亞東醫院,消息屬實嗎?
不屬實,我們還沒規劃好怎麼安插進來。三間榮總的UGY做得不錯,原來有九個月,未來縮短到四個月了;之後如何改變,要看亞東醫院符不符合我們同學的需求。[第一屆六年制]108s級還沒實際跑過一次,先不要操之過急,這需要全盤考慮。
▌關於六加二新制
陽明的課程規劃為何?
以往大五、大六被稱為clerk、大七稱作intern;新制以後大五是core clerkship、大六是advanced clerkship。新制的六年級會比以前來得強,而PGY會比較接近以前的intern。五年級的課程拉長到四十八週、六年級則是二十八週。
以前core clerkship有內、外、婦、兒、影五科,從108s級起增加精神科、家醫科、老年醫學科和急診科,從九月到十二月,並且有一個月在附醫實習。大六的二到五月在三間榮總實習,其他時間則有三個月的外放course。
您對新學制的立場?
贊同啊,新制的規劃比較合理。同學在學校是學習,從學校畢業後該對病人負責時也有執照;如此一來,學習跟工作可以分得比較開。另一方面,PGY受訓時擁有醫師執照比較能保護他自己,除了可以獨立做事情,訓練上也比較安全。
之前曾經發生老師不在醫院時,實習醫學生幫病人插鼻胃管後出現問題,被病人提告。醫療的糾紛都來自結果的不完美,病人認為病沒有治好就提告,但醫師難道會希望病人不好嗎?不可能嘛!醫師都出於善意去治療病患,若結果不如人意,鬧出糾紛讓實習醫學生遭殃,我們很擔心學生會因此對當醫生失去興趣。以前同學七年級的實習,現在延後到畢業後第一年完成,這時同學已擁有一張執照來保障,就給予他們足夠資格去照顧病患。
如此大三課業是否較為緊湊?
不會吧,大三是最輕鬆的一年耶!我們把微免移到大二、病理學移到大四,總之三年級會比之後都還要輕鬆。課程經過特別設計,我不希望學生升上大三後,覺得像是跳崖一樣。
如果大三同學覺得課業很重,可能是二升三時科目從基礎科學變成基礎醫學;大三課程對他們來說是全新的內容,壓力應該是來自這樣的差別。
▌關於公費生制度
主任對公費生的想法?
我本身就是公費制度的學生。新舊的公費制度受到那麼多質疑,是「制度」訂定與執行得不好,不是「公費」這件事不好。
以前大家都走內外婦兒四大科,而精神科、麻醉科、復健科、影像科等科沒有人要走,叫做「人才羅致困難科」。因為當時一般自費生沒人想走這些科,陽明是公費生,要配合國家政策;現在這些科別陽明人數最多,像是精神科、疼痛科的理事長都是陽明的學生。反觀現在,大家都想擠進這些科,要進去反而很困難;新制度的公費分發是十二、十三年後的事情,現在根本無法預測。
為什麼想要招收公費生?
同學入學時我們都會提到,陽明大學就是秉持著史懷哲的精神,這是我們的教育目標,從來沒有改變。我們希望陽明的學生有10 %會去偏鄉服務、10 %成為醫師科學家、而所有人都具有國際競爭力;既然我們都這樣說了,現在有公費生名額而我們不去爭取,那不就不符合我們的教學目標了?因為新制公費生就是推行五大科的偏鄉服務,所以我們爭取這些學生去偏鄉服務。
有很多的畢業校友看到公費制度不好,就認為陽明不應該接受這種政策;但制度可以改變,未來也無法預測。我有許多同學當初被迫去人才羅致困難科,現在反而很開心,收入也很不錯。另外,既然政府確定會推行這個制度,陽明也有招收學生,以後在政策擬定上也比較有發言空間。
而且,陽明本來就是公費制度的起源,其他學校根本只是聊備一格。這件事由我們來做絕對比較好,因為我們有經驗嘛!這裡的教學品質很好,老師們很關懷學生、教學也很認真。很多同學畢業後回來陽明,說離開學校後突然失去這份關心,由此可見用心對同學,同學是有感覺的。
對於新制公費生被稱為賣身契,您的看法?
賠償十倍不符合比例原則。就算賠償完公費,還是扣留住你的醫師證書,要學生十八歲就做這個決定,太沉重了──但我們當年就是這樣。(反問)B組不也是你人生中很大的決定嗎?同學一定要確定自己的志向,因為選擇權在自己手上。
學校如何應對增加的學生數額?
我們正在召開協調會議,要將小班教學的教室擴建。男女五舍已經啟用,因此宿舍的問題已經解決了;但教室的空間不夠大,除了醫學系,牙醫系的學生也會一起上課。我們希望增加綜一、綜二的座位,反而是近來常常有老師抱怨學生都不來上課、座位本來就坐不滿。我們當然希望大家都來上課,而現在就是確保來的人一定有位置坐。
對於即將進入實習的同學,有何期許?
努力地去學習,像海綿一樣努力吸收。學生不要妄自菲薄,很多人來到醫院以為自己是最低階的會被瞧不起,千萬不要這樣想。你應該大膽地、適度地去問問題,不要擔心別人覺得你煩,只要多做、多問、多看書。
要學習的東西太多,永遠學不完。我也還在學習,跟病人學習、跟老師學習。同學要多花時間在病人身上,不是只是跟著老師屁股查房,應該要主動、先於老師查房前看過病人,了解病患的問題。這種熱情和力量可以傳染到老師身上,讓師生教學相長。
上課就是這樣,師生適度互動的課會讓彼此都開心,課程上起來很豐富,像是一場精采的秀,大家就會很滿意。積極的態度很重要,不論是積極地問問題、積極地查書、記得每個被「電」的問題然後積極去解決,這種心態跟經驗一輩子都很受用。
▌結語
在這場訪談中,主任不僅分享了過去實習的經驗,也從「老師」的立場分享了他在教學現場的所見所聞。有趣的是,由於我是B組的學生,主任多次提及B組的課程規劃及成立背景,也時時關心我們的學習狀況;言談間,我感受到主任與系上老師付出的諸多用心。
十月初,公費生學弟妹發現衛福部的契約有許多不合理之處,因此我與浩然學長到榮總與王署君主任、凌憬峯老師談話,希望系方能提供公費生協助。主任很快地同意,若同學將契約問題整理好傳給他,他將以系方的名義發一封正式公文到衛福部。這個承諾無疑是本校公費生的一劑強心針,讓他們在內部討論與對外談判時,擁有系方的支持,而沒有後顧之憂。
「讀陽明真的很好,我自己覺得啦!這個學校真的很特別。」主任笑著這樣說。的確,雖然陽明校方近期有些許政策激起學生反彈,但醫學系方時時傾聽著同學的意見,那雙關注的眼神一直都在。非常感謝署君主任接受編輯部的訪談,祝福主任事事順心,繼續以高度的服務熱忱造福眾多病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