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
「如果可以重來,我還是會到和信實習。」──陳帛威學長分享
「每一刻都要盡力,對得起自己也對得起別人!」──陳佑詳學長分享
「醫療不只是『教』跟『學』,也是生命的議題。」──王署君主任分享
「如果可以重來,我還是會到和信實習。」──陳帛威學長分享

受訪/陳帛威學長(陽明醫學系107級)
採訪、撰文/洪邦喻(陽明醫學系B組110級)
披上白袍以後,心中便多了一份使命感;課本上精細的人體結構與各種疾病真實地出現在眼前時,才真正感受到醫師這個職業迷人之處。你是否曾想像踏入醫院後的面貌?帛威學長是醫勞小組的成員,曾在「醫點狂潮」活動介紹醫療勞動的現況與過勞議題;今年初的臺灣醫學生年會,學長也在見實習博覽會上大方分享了自己在和信醫院的日子,熱情幽默的性格讓筆者印象深刻。這次,編輯部很榮幸邀請到學長接受訪談,聊聊他在大五見習生涯的點點滴滴。
▌初探見實習
進入實習現場,有什麼不同的想法或感受?
我們是五年級,其實比較像「見習」,大部分的時間以觀察為主,有時也會協助放置管路,如鼻胃管、尿管等,更進階的則有抽靜脈血、動脈血等。和六七年級的實習生(intern)比起來,負擔的工作較少。
進醫院後,最大的感受是時間被限制住了,學習模式也不一樣。在學校是讀書考試,在醫院則要配合醫院作息;以前就算不去上課,只要看共筆就可以,但現在每天都要進醫院。此外,學校考試有範圍可以準備,但在醫院不會有太多人管你。之後大家實力會差很多,有些人只想出席就好、有些人卻會很積極地查paper,因此自主學習很重要。
再來是學習動機不同。在一到四年級的時候,可能因為喜歡讀書或是追求成績,班上成績好的人通常是同一群人;但進醫院後就不同了,有些卷哥卷姐在進醫院後表現反而沒那麼好、而在學校很混的人進去後卻可能表現不錯。
我自己是不喜歡讀書考試的人,在學校都亂念一通。三、四年級考區段的時候,我們都會玩「黃金八小時」──平常不去上課、也都沒複習,利用區段考當天凌晨開始狂念書,從半夜十二點念到八點去考試,十點考完再回來補眠,所以沒考試的日子想做什麼都行。這是我的學習模式,因為對課本沒興趣,所以三四年級學得不是很好。
然而進醫院後要實際處理病人,當我真正看到那個「人」之後,我知道他會痛、會說話、會不舒服,我就有動機去解決他的問題。從學校轉變為臨床的環境,這是最大的不同。
人際互動
在學校,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的專業或是學業成績,只要準備好考試就好,人緣好不好是其次;但是在醫院,跟主治醫師或學長姐處得好不好,除了會關係到你的成績評比,甚至會影響你的專業能力。假如你和他們處得不融洽,他們教學或讓你動手操作的意願就降低了;反之,若他們對你印象很好,他們可能就會多教一點。因此,你的個性在進入醫院之後,會深深影響到你的學習和專業發展。
醫師這個行業很強調合作,但又有大量的競爭,畢竟我們是一路競爭上來的;然而相較其他科系,醫療更重視團隊合作,因此在跟同學的互動上,要如何展現個人特殊性,盡量表現卻又不鋒芒太露,這是一種藝術。有些成績好的同學樂於助人、或經常分享筆記,如果他考得好,你會覺得他deserve it;但有些你只會覺得「是在囂張什麼」,這就是差別所在。
此外,與醫院裡其他職業的互動也很重要。平時和護理師、社工師、營養師等人相處得好,他們若發現病人有什麼狀況,可能會建議你、跟你討論,你就會學到很多。遺憾的是,有些醫師會有意無意地看扁其他職業的人,而且這種狀況很常見:有些刀房的醫師不爽會摔病例、開刀開不順會罵人摔東西,最後麻醉護理師也不想再幫忙麻醉了;相反地,有些老師的刀房叫做「歡樂刀房」,護理師排到這個刀會很開心,氣氛愉快,可以放音樂或閒聊,醫學生跟刀也很輕鬆。
臨床學習(高嘉偵學姐補充說明)
醫學生可以利用查房與門診時學習臨床技能。查房分為兩種,一種稱為social round,指的是主治醫師查房時與病人寒暄為主,不會有太多問診、理學檢查、床邊教學等,學生常常會耗費幾個小時,卻學不到什麼東西。對我來說,social round學到最多的,就是如何在主治醫師查房時,快速開啟各病房的燈、推換藥車,讓自己勉強有身為團隊一分子的感覺,雖然還是很邊緣。另一種稱為teaching round,老師會在巡房時教學。和信全部都是teaching round,學生可以從查房時觀察老師重視哪些地方,也可以透過查房驗證自己的學習方向是否正確。
門診則是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病人。學生可以了解怎麼去問病人病史,注意醫師如何在很短的時間內問到重點、快速診斷病情,或是學習詢問病人的方法與態度。部分老師在問診時會轉過頭跟學生討論,我有問題時他們會很熱心地回答、簡單解釋病人的狀況。
▌北榮與和信的比較
編註:今年五月,帛威學長在個人臉書發表了一篇〈和信與北榮的差別──個人經驗〉,比較了在兩院的教學方式,引起許多同學的討論。編輯部在訪談中特別提到這篇文章,希望學長能夠更詳細地分析這兩間醫院的不同。
為什麼想去和信?
成為主治醫師以前,醫(學)生要面臨很多次的選擇。大六外放要去哪間醫院、畢業後去哪裡PGY、去哪裡申請R、CR後去哪裡升V……而對陽明的學生來說,醫學之路的第一個選擇,就是大五見習時要選擇北榮還是和信。兩間醫院的訓練方式有差異,我會想去和信的原因是因為那邊比較會要求學生做事情。北榮有些老師認為clerk不用做太多事情,這樣訓練會有差。因為我之前很混,所以選擇去和信,強迫自己要認真一點。
平日作息(高嘉偵學姐補充說明)
兩間醫院早上都有晨會,結束後主治醫師會帶團隊去查房。醫學生會分配到要照顧的病人,之後就要用自己的空閒時間去看他們。
和信的查房時間比較久,通常是早上九點半到中午十二點,中午過後要去看病人、幫他們打病歷。晚上要查資料,隔天早上查房時要跟主治醫師討論病人的狀況跟可能的處置。北榮查房則比較快,因為老師早上可能要看門診,所以半小時到一小時就會結束,學生則自由利用剩下的時間跟診或「自主學習」。除了學校排定的一些課程,很多同學會把空餘時間拿去睡覺或出去玩;然而在和信的行程比較規律,就沒辦法這麼自由地安排個人行程。
兩間醫院為何會有如此差異?
問題主要出在制度的不同。其實北榮的系統是有一些問題的。主治醫師需要兼顧教學、臨床和研究,其中論文量(研究)和看診量(臨床)會影響升等,所以教學相對就容易被忽略,進而影響學校課程的品質。
醫師的時間有限,要怎麼安排?有些很厲害的醫師能夠將三者做好,例如我以前的導師黃志賢老師,身兼醫學系副系主任和北榮泌尿科主治醫師;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像他那樣,因此學生可能就會被「放生」。另一方面,和信會透過減少值班量及門診量,讓你更順、更自然地去帶學生。
北榮畢竟不是以學生為主的地方,而且階級很森嚴,clerk是最底層的東西。總而言之,是系統的差異導致了不同的結果。
對學生的重視程度
和信醫院是黃達夫院長創立的,非常注重學生的學習。和信的護理師會被要求值班有問題時盡量打給醫學生,讓學生有機會練習──縱使打給住院醫師會比較快。北榮則是有case就自己解決掉了,畢竟叫學生來還要花時間。和信的主治醫師可以花一整個早上跟clerk講解,問病人的問題、問我們怎麼做。如果我們對治療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足夠的證據支持,主治醫師就有可能會以我們的建議作為治療方針,這會帶給我們成就感。雖然他大可以自己處理,但他卻願意花大量的時間在學生身上。
來和信實習還可以訓練思辨的能力,培養追根究柢的精神。醫學生如果認為老師的決策有誤,可以平起平坐地跟他們討論,訓練自己的邏輯思考,去想想老師為什麼開這個藥、為什麼現在還不放病人回家。Challenge,挑戰是有用的,如果你說的有理,老師會採信。所以我會很認真地去了解每個病人,久而久之就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可是北榮也有許多和信無法達成的事,像是病人量、罕見疾病與感染症等,在和信比較難看到。相對北榮一診動輒一兩百個病患,和信一診僅三十五人,診療量不多,教學門診甚至會在告知病人後,讓clerk問診、打病歷、排檢查。
有人說,clerk在和信做的事,跟七年級intern或畢業後PGY做的事情相同,既然大家都會學到,那何必現在急著學呢?我覺得這是學得紮實與否的問題,看同學問問題或寫病歷,就能看出差異。
病人的隱私
之前在北榮見習時,曾經看到有個要做腹部電腦斷層的老伯伯,被推到檢查室外放著;那裡人來人往,老伯伯很虛弱的樣貌就呈現在大家面前,感覺沒有隱私。和信會盡量避免這樣的狀況,像是簾幕會圍起來、不會讓病人被晾在大廳等。另一個例子是北榮的婦產科診間,雖然有牆壁分隔,但還是能聽見隔壁的聲音;有時候在外等候的病人等得不耐煩,還會敲門進入打斷問診。和信的空間則是特別設計過,診間外又分隔成兩區,多了一層緩衝,病人一定要等護理師叫號才引進去,不會任意闖入;看診時也比較安靜、比較有隱私。這仍然是系統、環境設計上的缺失。
安寧療護
以往病患在急救後,常常發生身上被插滿管子、走得很痛苦的狀況;安寧療護就是避免侵入性處置,讓病人得以善終的方法。和信的安寧療護做得很好,每個醫師都有這樣的觀念,而且各科跟安寧團隊的整合很棒,彼此熟悉並且知道何時要會診,之後也不會完全不理會。而北榮分工較細、各科業務量也大,因此會診安寧之後,很少有機會再接觸病人;少部分老觀念的醫師甚至還會排斥安寧療護。
如果可以重來,會再次選擇和信嗎?
當然啊!很多人在terminal clerk的時候,發現再過幾天就要當intern了,但自己什麼都不會,很多時候又沒人監督你,於是就感到驚慌。可是在和信訓練後讓我不太會怕這件事,因為我知道何時可以自己處理病人的問題、何時又該往上求援;那個環境是友善的,我有問題的話學長姐會引導我。北榮其實也有很好的學長姐,只是大家都忙,需要額外花心力照顧你。
那麼之後住院醫師選院時,會想回到和信嗎?
不會。就clerk這個訓練階段來說,和信醫院是很棒的地方,可以建立基礎的醫學知識;但以後擔任住院醫師時,會想要廣泛地接觸各種病人。在北榮什麼樣的病人都遇得到,而和信主要為癌症病患。
未來升主治醫師的時候,若想要正常一點的作息、或是對薪水的要求不高,甚至是想要在病人量較少的環境,實現全人照護的理想,你也許可以考慮去和信。然而這也是系統的問題,和信的系統能讓醫師這樣做事,而北榮病患太多了,所以沒辦法這樣做。
▌關於六加二新制
PGY(畢業後一般訓練)的由來?
以前臺灣的學生實習完,就直接分科擔任住院醫師了。2003年SARS風暴之後,許多醫界長輩們發現醫師還沒有具備基礎能力就分入專科了,所以才新增PGY制度,但後來卻變成醫院負擔工作的人力。
黃達夫院長其實反對PGY制度,因為既然需要「畢業後一般訓練」,就代表在當intern時沒有訓練好。他認為學生應該在離開學校前,就要學好這些技能;所以應該從前面(實習階段)著手改革,而非創立PGY制度亡羊補牢。
改制的優缺點?
過去七年級的醫學生還沒有醫師執照,卻已經開始實際操作醫療業務,因此推動者希望6+2新制能解決這個法律上的爭議:加總的年份一樣,但更能符合法律規範。另外,改成6+2新制後,五大科人力會被填補,或許可以吸引人力回流。
有人則認為這只是讓學生從當一年的人力變成兩年。PGY應該是學習為導向,但在臺灣變成以工作為導向,PGY 1跟PGY 2可能做一樣的事情,像是幫忙處理醫院或病人的雜務。因此我認為爭點不一定在於6+2和7+1,是醫院到底有沒有花費心力讓學生能夠學習,而不是只想著把你當成人力在用。
▌關於新制公費生
對新制公費生的看法?
我覺得新制的公費生制度提出的條件很扯,例如毀約後要賠償一千多萬。高中生有能力處理這樣的問題嗎?高中生一心想讀醫學系,因此選擇志願時,很難預見或真實體會到未來會面臨的處境,不會考慮到之後要綁哪一間醫院,但後面其實有很多複雜的問題沒有解決。
以前舊制的公費生,常在進入醫院後,簽約的規則又變更了;最後把你塞到其他地方、或是分發的制度突然改變、跟你預期的不一樣⋯⋯因為始終沒建立好優良的制度,很多公費醫師在完成義務後就不想繼續待了。陽明前幾屆都是公費生,這個制度毀譽參半,許多公衛系統的確是那時候建立起來了,一些校友現在也位居要職;但也發生過校友被扣留證書、因而向教育部提告的例子(編註:民國81年,72級校友周明文先生不服衛生署將其醫師證書送交教育部保管,提起訴訟要求返還證書,並要求國賠,81年台上字第2157號判決周敗訴。民國83年,周針對公費生分發與證書保管申請釋憲,釋字第348號認定此案並無違憲)。當初正因為政府認為制度失敗才取消,現在卻又捲土重來,為什麼這次就不會再次失敗?
有時候分發的結果是很奇怪的。比如說專長是眼科、或對神經外科很有心得,但還公費時把你分發去看感冒;或者在醫學中心訓練你去治療腦瘤,但下鄉之後卻只能做簡單的case,武功就全廢了。分發就是看哪裡缺人就把你派過去,如此前面訓練的時間不就全部白費?
我有一個朋友的妹妹要申請公費生,當時我跟她說這是太沉重的決定,但如果真的很想讀醫學系、又願意賭,或是對五大科很有興趣,再來考慮。當時我提了一些過去公費學長姐的經驗,包含訓練內容會隨時間改變、無法預期且沒有保障等;雖然有人發展得不錯,但也有可能選到自己不喜歡的科、去了不喜歡的醫院。從她的眼中,我看到了徬徨,給了越多的資訊,徬徨也越大;然而什麼都不說,又害怕她做了自己不瞭解的決定。
未來制度是否會更完善一點?
不會啊,怎麼會變好呢?人力還是一樣缺,公費還完之後如果沒人要留,人一定不夠;而醫院看準每屆的公費醫師都必須履行義務,所以還是會繼續凹啊。公費制度理想上是激發醫師的熱忱,雖然薪水少、發展不若都市,但還是願意留在偏鄉繼續服務;結果大家卻是在公費期滿後馬上閃人,一秒也不想留著。
明年預計將招收兩百名公費生,學長的看法是?
政策變動很大,原本說一百名變成兩百名,這兩百名到底要補什麼人力也沒說清楚。照理說應該要分析「這批醫學生將來投入職場後,會有哪些科、哪些地方人力不足」,但現在衛福部是看風向在動,現在五大科缺人就補五大科,但你怎麼知道屆時缺不缺人?衛福部說法總是反反覆覆,比如說醫師納入勞基法,從109年、108年喊到107年,根本是黨派間在搓湯圓。
▌實習現場回饋
學生有沒有什麼建議?
北榮的體系太龐大,所以老師會聽學生的建議,卻不會真的照做。比如說北榮有一個TAS系統(教學評估系統),老師可以用它來評量學生的表現、學生則是拿來填學習護照。護照填起來很煩,雖然我真的有去看病人、研究病人,但照實填卻無法滿足護照的分數,最後只好隨便填,看能不能填到規定的八十分。反之,有些人在臨床上或許沒學到什麼、也沒在床邊陪伴病人,但卻很會填護照,結果分數就很高。
另外護照有些部分,需要臨床醫師簽核;一開始會覺得自己填了一些根本沒做的東西,不敢送交給醫師簽核,久了才發現醫師們其實也知道這套遊戲怎麼玩:你敢送出來,我就會簽核。大家上下交相賊,失去了原先護照的用意,對大家來說變成是浪費時間。我覺得這就像是醫院評鑑,只看最後呈現的結果,所以很多人都在造假──而我們從學生時代就開始練習造假。
北榮教學部卻認為這個系統很好。楊老師花很多時間做這個,她很希望幫忙學生,但在系統下就是有困難:不用這個方法,要怎麼評量學生表現呢?而且醫院評鑑時需要評估教學成效,而TAS是最現成的方法,所以老師也必須做。歷屆有許多熱心的學長姐和同學,例如洪端珮學姐,都想幫忙改進這套制度;但當我們親自使用過它,想要協助改善時,卻都要離開北榮到外院實習了。除此之外,在楊老師把同學的反應交給行政人員和TAS的負責廠商執行後,有時也會與學生原本的想法產生落差。
工時與工作壓力?
其實clerk的工時還好,intern負擔的工作比較多,像是要負責拉勾、幫病人換藥等。因為intern有領津貼,而醫院認為「有領錢就要做事」,所以會理所當然地被當作人力。
北醫、國防等校的醫學生來北榮會覺得這裡是學習天堂,因為他們的教學醫院把學生當人力的情況更嚴重。至於在和信雖然很累,但主要是在學習,有任何問題都會有人回答,要找資源也很容易。
因為要報告病人狀況,我去和信的前三個月壓力很大,還會胃痛;回北榮後因為跟到教學密度沒有那麼大的團隊,每天都睡得很好,過得很輕鬆愉快,但學習內容就比較少。
▌結語
這次訪談除了忠實地刻劃出大五的見習生活,也呈現了北榮與和信兩間醫院的學習情景。然而無論是到哪一間醫院見實習,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學習態度,唯有我們積極地把握每一次的學習機會,才能讓這一年的生活更有意義,往理想中的醫者形象再邁進一大步。
炎熱的七月是升大六學長姐們外放前的最後時光,之後帛威學長將開始在屏基一個月的實習生活。在離開臺北以前,帛威學長仍然熱情地答應了編輯部的訪談,也在訪談中毫無保留地分享了許多見實習經驗,讓我獲益良多。感謝學長接受訪問,也祝福學長未來學習、行醫之路順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