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邦的日常隨筆
  • 首頁
  • 關於我
  • 白袍故事
  • 陽明紀事
  • 藝文雜思
  • 社會評論
  • 旅行足跡
  • 日常隨筆
社會評論

以核養綠:許一個自己能掌握的未來

發布者: Kenny Hong 2018-11-04
2018-11-04 636 次觀看
636
(圖:以核養綠公投團隊)

你知道,世界各地高溫屢破紀錄,連北極圈都突破32度了嗎?
你知道,臺灣的人均排碳是全球平均的兩倍,且9%的死亡人口與空汙有關嗎?
你知道,七年內政府將停止所有核電廠運轉,而核能卻是國際認可的潔淨能源嗎?

作為一個科學取向的公投案,以核養綠走得比其他提案都要艱辛。我們可以憑著價值判斷在婚姻平權等公投案表達支持,但不曾接觸核能知識的人,就無從得知非核家園會對生活造成何種衝擊。甚者,因為政治與媒體長期的渲染,人民對核電心生恐懼,更讓臺灣的能源政策走向懸崖。

政客罔顧專業,專家只好訴諸公投,期待人民的理性能阻止國家淪為高汙染、高電價、高物價的「三高家園」。身為以生醫見長的陽明人,我們應該讓科學說話:未來80%以上的火力發電占比,將讓更多人成為空汙難民;全球暖化邁入不可逆的階段,而臺灣的台中與大潭正搶占世界前二大火力電廠;天然氣或綠能的成本皆比現行電價昂貴許多,高攀的電價將讓許多家庭的經濟雪上加霜。

「我希望同性的兩人能得到幸福。」
「我希望臺灣能以正式的名義參加比賽。」
「我希望⋯⋯」

當一個個公投案開始衝刺,最攸關民生的提案卻依舊乏人問津。入夜了,在伴侶回到家之前、在運動員咬牙苦練之前、在我們渴求的所有美好實現之前⋯⋯

讓大家頭上的那盞燈,繼續亮著吧。

請支持以核養綠公投,許一個我們自己,能掌握的未來。


以下提供彈藥支援,原先是和昱潔一起寫成,但後來想想還是自己重新寫過一遍,方便眾人自由分享。使用電腦觀看本文,可以將滑鼠游標移至連結上方,會有該連結之說明或簡短摘要!

一、臺灣的能源現況:火力全開的缺電危機

根據我國法規及台電公布之標準,備轉容量率應大於10%、備用容量率則應大於15%,方能充裕供電;然而從蔡政府上任以來,逐步降低核能供電量,以致近四年來國內供電處於吃緊、甚至警戒的狀況。2017年,全年僅14.5%的日子屬於充裕供電。

歷年用電燈號(圖:核能流言終結者聊天室)

因為供電能力顯著下降,不僅新聞時有各處停、斷電的報導,電力來源也極度仰賴火力發電。例如2017年火力發電比例就高達83.8%,而明年為了達到政府宣稱的10%備載容量率,大潭7號機、大林1/2號機、通霄1/2號機及林口3號機更將開始商轉,提供滿滿的「火力支援」。火力發電釋放溫室氣體、加劇溫室效應,導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已是全球共識,如果你認為「正負二度C」的滅頂危機離你太過遙遠,也可想想臺中、高雄等地,為何在中國大陸的沙塵暴季節外,空氣品質仍是如此低落?

在用電量節節攀升的現在,政府對於如何補足能源需求,仍是以火力發電為主。民進黨政府在今年提出之「能源轉型白皮書」中,對2025年非核家園的擘劃為「20%再生能源、30%燃煤、50%燃氣」。首先,我們認為七年的時間不足以讓再生能源提升至如此比例,暫且不說在多年的努力下綠能仍是龜速發展,在減少提供其發展資金的核電後,又有什麼本錢喊出這般的「大躍進」?更何況綠能在不穩定天候下,必須有相應比例的天然氣作為預備能源,屆時高達70%的天然氣占比,無論在成本、儲運風險及戰備考量下都是極為不智的。公投發起方有人提出「潔能家園1234」,即「10%綠能、20%核能、30%燃氣、40%燃煤」,此主張備受地球公民基金會等環團抨擊為「以核養煤」;其實該論點乃考慮燃煤的應變能力高、及成本低廉的優點,且40%已較現在的47%下降不少;若政府反對此種發電配置,大可將煤氣兩者互換,並不影響以核養綠的意義。


二、核能在臺灣:我們不要害怕核電,好不好?

發生日本福島事件後,全球掀起反核風潮,許多人對於核能安全性出現疑慮:臺灣這麼小,要是發生核災怎麼辦?加上核廢料處理問題以及核能發電對於環境的影響,可能有人會說:我寧願一度十元、用肺發電,也不要看不見的輻射線!

在這裡我想用科學說服你,不要過度恐懼核電。以下分成三點解釋,分別為「核電安全」、「核廢料處理」與「環境影響」。

(一)核電安全

也許你聽過臺灣的核一二三是「全球最危險的核電廠」?其實華爾街日報只是在統計核電廠周圍人口,根本不是在說危險性。或許有人覺得連嚴謹的日本都出事了,台電實在不太可信?那你可能不知道世界銀行將臺灣的電力取得評為世界第三(2017年),遠超過日本的第十七名。你也可能聽說核四是「蓋了最久的拼裝車」,怎麼想都不安全⋯⋯

然而你知道嗎?「分包」早就是全球重要建設的慣例,無論是高鐵、捷運皆採取這種兼採各國企業所長的做法;況且IAEA、WANO、ENSREG、EU、NRC等國際組織皆已認可核四的品質,包含工程驗收以及安全評估,在核電長年的營運上也給予高度評價(例如IAEA於2014年將臺灣的核電廠機組效能因素排名世界第六)。大家都不知道台電多生猛,以為颱風停電後馬上復電是有小精靈;如果要講統包,車諾比是一個不錯的例子啦。

來談談核四的硬體裝配。首先,核四使用的反應爐為較新型的ABWR機型,白話文就是比核一二三的BWR、和古早時代車諾比的石墨(可燃)反應爐更安全,爐心損壞的機率僅百萬分之三、或用更專業的說法,爐心熔毀頻率7.93*10-6次/爐年。

再來,針對緊急事故的防護措施有兩道,如果發生氫爆(核爆是不可能發生的事,你看過啤酒燒起來嗎),輻射物質也不會輕易外溢。第一道防護為「多重圍阻」,包含「陶瓷燃料丸」、「鋯合金燃料護套」、「反應爐壓力槽」(20公分厚鋼板)、「一次圍阻體」(2公尺厚鋼筋混凝土)、「二次圍阻體」五層結構,利用建築、設備的阻擋避免輻射外洩。第二道防護則是臺電採用的「斷然處置(URG)」,當核電­廠發生喪失反應爐補水能力、喪失全部電源、或強震及發布海嘯警報等任一條件時,核­電廠將立即啟動斷然處置程序,亦即立刻往反應爐注水覆蓋核燃料,降低反應爐溫度;為避免氣壓過大導致單一途徑注水困難,因此包括廠用水­系統、高處生水池、周邊海水等都是可抽引的水源。這個被稱為「壯士斷腕」的方法縱使會導致反應爐報廢,卻可以避免爐心熔毀、輻射外洩,後續發生類似日本的棘手情形──順帶一提,日本的東電為民營事業,福島事件時因為怕虧損而不敢及時引注海水,甚至為了避免股價暴跌,在輻射外洩後極力隱瞞;而臺灣的台電由國家控管,任何事件發生都需要按SOP立即向上報告,且操作員不須擔心財損,比起怕事的東電顯然更能應付緊急狀況。

最後,許多民眾恐懼核電的理由是「臺灣位在地震帶上」。其實只要想想:核一營運40年、核二營運37年、核三營運34年, 臺灣每年發生四萬起可偵測地震、 四十年內災害性地震共約三十起,但卻完全沒有發生過任何一次核災。另外,我國法規規定房屋耐震係數為0.23g(乙區如台北)至0.33g(甲區如南投),核四廠之耐震係數依照IAEA「預防萬年一遇的地震」標準設為0.4g──白話文就是,真的遇到這麼大的地震時,你家垮了核電廠還沒垮,而且人家還能好好停機。

(二)核廢料處理

接下來談核廢料的處理。先讓我們猜猜:假使一個人一生用電全部使用核能,會產生多少核廢料?答案可能比你想得更驚人:高階核廢料約「一個養樂多罐」大小、低階核廢料則約「一個寶特瓶」──這根本可以一起帶進棺材或是骨灰罈了,自己用的核廢料自己處理。而實際上雖然不可能這樣做,但現在的處理方式其實還算多元:從溼貯存(燃料池)、乾貯存(桶裝)、深層地質處置(如美國亞卡山、芬蘭安克羅等)、再處理(MOX燃料)、到核種異變(Terra Power公司正在研發的技術,預計可以解決長半衰期放射物質的問題),核廢料已經從各國頭痛的「垃圾」,逐漸變成新一代的「資源」。英國和法國現在都在全球廣收高階核廢料處理,而俄國、印度、日本、美國則是自己提煉。核廢料其實靠北值錢,就只有台灣反智政府不知道,一天到晚說核廢料放你家(事實上物管法表示我想收也不行)。存放安全、量少且半衰期長的核廢料,與放到大氣、加速全球暖化、導致氣候異常的二氧化碳,你選擇哪種?如果有人還是執迷不悟的話,我只能代表北極熊討厭你了。

而核廢料儲存方式,無疑是擁核方最受質疑之處。台電的核廢料長期封存,往年使用的鐵桶鏽蝕後,難免有輻射外洩危機。但是近年核廢料問題受到重視,核廢料早就檢整重裝;且因機組較為進步,核廢料的產生更少。臺灣沒有足夠穩定的岩盤可供儲存核廢料,在倫敦公約以前原本打算海拋,所以暫時存放在蘭嶼;後來環保意識抬頭,放在蘭嶼的核廢料一時搬不走,故現在將之存放於廠區的核廢料池(高階)和蘭嶼儲存場(低階)等處。蘭嶼人原先並無意見,然而在一些政客和宗教人士渲染下,不幸地對核廢料過度恐懼而抗爭至今;其實該地離村落有段距離,而且只儲存民國85年前的低階核廢料(包含醫院等處產生的放射性物質),監測到的環境輻射值更是全國最低。

關於蘭嶼的質疑,本人實在不願多做答辯,畢竟它算是社會學問題,每次討論都會再次傷害原住民朋友們。數十年前的事情了,我相信溝通或許有誤會(畢竟過去不甚重視原民權益,說不定真的打了模糊仗),但媒體與公報證據俱在,何來「欺騙」?例如立法院公報第69卷第73期委員會紀錄:「處理與儲存此類放射性待處理物料⋯⋯以台東縣蘭嶼島龍門地區為陸貯場所⋯⋯蘭嶼計畫專案⋯⋯由榮民工程處分別施工中」;榮民工程處工程告示牌:「蘭嶼計畫碼頭及防波堤工程告示牌,主辦單位: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蘭嶼雙月刊(民國74年11月10日):「絕不犧牲少數人!貯存場設置考慮完善,原能會放射性待處理物管處處長強調安全無虞,安排全鄉⋯⋯到貯存場舉辦座談會⋯⋯年底前邀請全鄉18歲以上鄉民到場參觀」;聯合報(民國69年5月4日):「放射性待處理物料,將送蘭嶼貯存」;聯合報(民國71年5月4日):「廢料儲存蘭嶼⋯⋯核能專家表示,安全問題,大可放心」。相較之下,反核方的證據僅達悟族耆老口述,實難成為指控政府欺瞞的有力引證。

(三)核能的環境影響

基於過去課本記載的錯誤觀念,許多人質疑核電廠造成珊瑚白化,其實這是陳年流言:民國78年核三的溫排水確實有造成珊瑚白化,但核三廠立即設計導流堤和冷卻水裝置,並隨時監控排水溫度,多年來成效良好,每年墾丁南灣珊瑚覆蓋面積僅千分之一受影響。近年來研究顯示,泥沙沉積、有機汙染及遊客破壞是墾丁珊瑚白化的主因,諷刺的是核三外的珊瑚反而因管制而成為少數存留的珊瑚礁海域。另外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都做出警告,由於「全球暖化」的緣故,本世紀內世界世界99%的珊瑚礁都將經歷嚴重白化。核能電廠溫排水導致珊瑚白化已經是老時代的說法了,現在更應該做的不是降低火力發電,以延緩暖化發生嗎?

次者,工業及電力業占我國SOx排放量近九成、NOx近半、PM2.5近四分之一,我國又有9%死亡人口與空汙有關(全球則是每年650萬人),依照台電公布的發電度數換算,這幾年來電力結構的轉變造成全臺每年多死300人(換算標準參考)到1200人(換算標準參考)。這政府整天講轉型結果什麼都沒做好,反科學的殺人政府沒資格跟我談三小社會正義啦。比起煙囪只排放水蒸汽的核電廠,占了我國八成能源產出的火力發電實在令人不敢恭維。

最後,許多反核團體聲稱:「電廠除役後就變成一塊超大輻射體,那塊地幾百幾千年都不能再使用」。事實上這完全是在練肖話,世界各國的核電廠退役後,有作為公園綠地者、有作為博物館者、有轉型為燃氣或柴油生產設施者;更重要的是,廠址拆除費用都算進後端處理基金了,一度電成本還是只有0.6~1.1元左右:核能就是那麼便宜又副作用低。


三、以核養綠:養什麼綠?如何養綠?

終於要提到以核養綠的精神了。根據公投發起方的說法,此處的「綠」包含核即是綠、綠色能源、以及環境保護三項概念。

第一項「核即是綠」在近日受到反對方的猛烈批評,認為本項公投根本是「以核養核」,此謬誤也。核電即綠電的說法並非我們獨創,包含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美國能源部、國際能源署、國際原子能總署、世界核能協會等,全世界都開始認定核能是「低碳能源」(low-carbon energy)或「潔淨能源」(clean energy),雖然本質上還是使用鈾燃料,難以稱為「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但考慮到排碳或成本時,核能被稱為綠能當之無愧。

第二項「綠色能源」,則是指利用核電作為過渡,逐漸發展對環境友善的其他能源。事實上,每年核能發電的獲利都會依法撥予再生能源基金,提供其發展及設備補貼,故以核養綠早已是習慣。而正因現今的綠電技術尚未成熟,政府更應讓核能繼續提供穩定發電,直到研究能量較強的其他國家將技術發展完善,臺灣再行技術追趕,才是較有效率及平穩電價的作法。

第三項,也是最重要的,「環境保護」。核能是目前所有能源中「直接與間接碳排」次低者(15 g CO2-eq/kW·h),僅水力(7 g CO2-eq/kW·h)些微勝過;同時火力發電則為1025(煤)與492(天然氣,單位同前),為核電的近百倍之譜。在全球暖化愈趨嚴重的當下,臺灣在深澳燃煤電廠與觀塘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間猶疑,放棄排碳量幾乎最低的核電,政府卻大言不慚地高唱「有乾淨的煤」、「建站不影響藻礁」、「努力降低碳排放」等論調,套一句馬英九前總統的話,無疑是棄馬找馬、甚至是棄馬殺馬。


四、結語

再生能源的確是人類必須努力探索的領域,小時候的我也對太陽能、風力等有著許多浪漫的想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彷彿永動機的神話;直到了解太陽能板的太陽能板的高汙染製程、風電的低頻噪音汙染、或地熱的技術需求後,才認清綠能終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完全認同永續發展的重要性,也不排斥任何能源選擇(甚至是煤、氣也有其優點與時代價值),然而在沒有足夠資金、人才或地理條件投入的當今,臺灣並無本錢貿然廢核。世界上不存在絕對完美的事物,就連核能也有極低但不為零的核災機率,但在安全措施到位、且系統早已成熟的情況下,我們只能選擇機會成本最低者;這不代表我們放棄監督核電的風險、也不代表我們否定綠能的未來性。

11月24號,第16案「廢除電業法」公投──反對躁進的能源政策,請投下同意票!

以核養綠公投核能
上一篇
華麗的人生終程:《再一次・美麗人生》
下一篇
十案公投亮票,兼評正名及金馬事件

推薦文章

核四公投前,這是我最後想說的話

述說核四:老兵不死,就還能挺身而出

失序的院校防疫政策?談大疫下的學權議題

尊重專業,醫界是否能反躬自省?

2020,宣告我的投票意志

關於反送中:陽明連儂牆×香港一百日展

反送中,卻無視公投送終?

我是連署點:寫在非核條款廢止的這天

十案公投亮票,兼評正名及金馬事件

惡魔也需要辯護人?聽黃致豪演講有感

留言 取消

儲存留言設定

洪邦喻 B.Y. Hong

洪邦喻 B.Y. Hong

我是邦喻,今年28歲,金牛座。
臺北榮總家醫科第一年住院醫師。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醫師科學家組、
暨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畢。

希望自己成為與眾不同的醫生,
喜歡用不同的形式和自己或他者對話。

自許是一個創作者,腦袋總有點子在醞釀;
近年跳進ACG的坑,熱衷於現地參戰與聖地巡禮。
期許自己在承擔白袍的重量時不忘初衷,
朝自己的理想努力邁進。

近期文章

  • 活著的缺席,不在場的生命:《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
  • 2025瀨戶藝:黑暗的歷史、島上的光-大島
  • 與所望見的風景,在迷茫中同行
  • 歪兔日記5:醫師的價值
  • 歪兔日記4:宛如地獄
  • 歪兔日記3:執著的迴圈
  • 歪兔日記2:千杯不醉的孩子
  • 歪兔日記1:深夜裡的歌聲
  • 卓越的另一種選擇
  • 阿替日記6:胡大哥的朋友

© 2021-2025 邦邦的日常隨筆 | Created by Bang-Yu Hong|All rights reserved.

邦邦的日常隨筆
  • 首頁
  • 關於我
  • 白袍故事
  • 陽明紀事
  • 藝文雜思
  • 社會評論
  • 旅行足跡
  • 日常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