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邦的日常隨筆
  • 首頁
  • 關於我
  • 白袍故事
  • 陽明紀事
  • 藝文雜思
  • 社會評論
  • 旅行足跡
  • 日常隨筆
社會評論

尊重專業,醫界是否能反躬自省?

發布者: Kenny Hong 2021-02-16
2021-02-16 587 次觀看
587

既然最近兩位網紅引發的大亂鬥,讓許多醫界前輩/同學還沒初五就開工,索性也來蹭點熱度,在最後發篇逆風向的地圖砲文章。

先說結論:我完全認同大家對愛莉莎莎輕視醫學專業感到憤慨,但我認為整個社會對於「尊重專業」一事非常雙重標準,而醫界或許在這個不良風氣中也推了一把。

因為在臺灣的特有民情中,專業也有階級之分,所謂的專業到頭來還是比較誰的「地位」高人一等,誰才是不容質疑的專業人士。很多人指責愛莉莎莎靠google就想跟讀了七年醫學系的人吵架,其實google並沒有錯;我在病解或衛教前也是先google,誰敢說醫學生只查Uptodate、Dynamed,而從來不看〈每日頭條〉這種內容農場?差別在我們受過多年訓練,能夠憑著知識和殘留記憶去分辨正確性、以及判斷證據強度。我之前不認識愛莉莎莎,但從她被炎上的那部內容來看,她引述資料的方式也贏過很多鄉民了,可許多鄉民還是批評她「竟敢在醫學上單挑醫師」,而不是去探究證據的強弱。為什麼醫學擁有無上的權威,但其他領域卻沒有?就像某位網友說的,「哲學可是影響人生的大事,但大家允許老高胡扯哲學概念,卻不容許網紅瞎扯自然療法」。

所以我得到的結論就是,因為醫師在臺灣「高人一等」,所以醫師的話不容質疑,就算他講的不是醫學也一樣。

這件事從八年前柯文哲紅起來就一發不可收拾了,記者開始什麼事都去問醫師。醫學的問題問醫師,沒問題;政治的問題、法律的問題、核能的問題都去問醫師,這毛病就很大了。醫師的話語在這個社會中是具有分量的,但不代表我們可以憑藉著「我們是臺灣最聰明的一群人」(事實上比較像是最會考試的一群人),就去對別人的專業指指點點。

我很受不了這種社會風氣,偏偏這幾年素質急速下滑的媒體環境正在推波助瀾。那些網紅醫師的發言成為報導的焦點,與醫學有關的、無關的,只要是醫師說話,就有做成新聞的價值。最近的例子是一個讚就給老婆十塊錢的挑戰,你可以試著發起這種挑戰看會不會上新聞,但醫師就有這種本事。

近幾年來這個風向的具體展現,讓我最反感的是核能議題。從楊某、柯某以降,在檯面上公開反核的醫師者眾,但能拿出強而有力的科學論證者幾希。某些純然訴諸恐懼的人,於我看來跟神棍賣弄玄怪替人治病並無差異,但臺灣人可以接受前者、卻鄙視後者。

兩年多前有場以核養綠公投,有人可能還記得投票前我寫了無數的文章催票、也在陽明貿易港發文拉過連署,但為什麼是發在貿易港?為什麼學生會粉專發過支持同婚公投的文,卻沒有幫忙宣傳過校內同樣很多人支持的以核養綠呢?

其實那篇貿易港的文,原本是要請學生會幫忙發的。但是在發文前夕,粉專不過是提及「有同學在K中放置連署書」一事,時任會長就被幾個前輩打電話「關心」,最後讓宣傳文胎死腹中。那些「前輩」平時打著民主的口號,提倡進步平等友善的對話──在這件事之後我全當成笑話,所謂進步平等乃是我所支持的平等,而凡是敵方擁戴的專業領域都是黨國遺毒,我一個小小的學生縱使無奈,也只能選擇去貿易港獨自宣傳。

醫師前輩我不敢得罪,別的前輩就可以稍微做夢一下(時任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秘書長,既然接觸過醫師事務,姑且稱其前輩。其於2021年9月辭職、轉任立委洪申翰辦公室助理,前者是輔大公衛系畢業、後者則是大學肄業⋯⋯好吧,看來不是只有醫師有看輕他人專業的壞習慣)。

對了,當時我寫文章就曾引用兩篇(現在很紅的)Lancet──全球每年因空汙造成650萬人死亡、臺灣因電力結構轉變造成每年多死300人,分別為該期刊2017年和2007年的原創研究。反正Lancet好不好也都是看立場決定,為了跟文組網紅吵架就說correspondence也夠高端了、要反核就說Lancet的研究國情不同不能類推適用,核電沒有比其他能源乾淨。然後那些人現在說要端正視聽,告訴大家期刊研究是多麼神聖不可侵犯⋯⋯

我也只能輕笑兩聲,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尊重專業。


聲明:
1.我不反對醫師對各種議題發聲,但挾著醫師這行的社會影響力,去輕視、或壓迫其他專業領域時,才是我所擔憂的。
2.個人非常支持科普,我認為專家願意將自己的知識轉化為易懂的圖文是很棒的事,但如果不是自己的專業就必須加倍謹慎。所以Clubhouse這種軟體也隱含著危機:萬一它打著菁英雲集的名號,卻在傳遞錯誤訊息時,是不是更容易讓眾人放下戒心呢?
3.還有一個明顯的例子上面未能提及:靠北陽明曾經有人寫「生科系會做的事,醫學系的也能做」,我只能說,放屁。我在實驗室待了兩年,還是覺得自己的技術沒別人好。這才不是什麼「比較利益」、「人力成本」什麼鬼的,這就是一種專業。

以核養綠公投核能
上一篇
陽明交大合校,NYMU的最後一天
下一篇
路障日記8:主治醫師名言系列

推薦文章

核四公投前,這是我最後想說的話

述說核四:老兵不死,就還能挺身而出

失序的院校防疫政策?談大疫下的學權議題

2020,宣告我的投票意志

關於反送中:陽明連儂牆×香港一百日展

反送中,卻無視公投送終?

我是連署點:寫在非核條款廢止的這天

十案公投亮票,兼評正名及金馬事件

以核養綠:許一個自己能掌握的未來

惡魔也需要辯護人?聽黃致豪演講有感

留言 取消

儲存留言設定

洪邦喻 B.Y. Hong

洪邦喻 B.Y. Hong

我是邦喻,今年28歲,金牛座。
臺北榮總不分科住院醫師完訓。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醫師科學家組、
暨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畢。

希望自己成為與眾不同的醫生,
喜歡用不同的形式和自己或他者對話。

興趣是寫寫文章看看戲,腦袋總有點子在醞釀;
近幾年跳進動畫坑,認為那樣的劇場也非常迷人。
期許自己在承擔白袍的重量時不忘初衷,
朝自己的理想努力邁進。

近期文章

  • 活著的缺席,不在場的生命:《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
  • 2025瀨戶藝:黑暗的歷史、島上的光-大島
  • 與所望見的風景,在迷茫中同行
  • 歪兔日記5:醫師的價值
  • 歪兔日記4:宛如地獄
  • 歪兔日記3:執著的迴圈
  • 歪兔日記2:千杯不醉的孩子
  • 歪兔日記1:深夜裡的歌聲
  • 卓越的另一種選擇
  • 阿替日記6:胡大哥的朋友

© 2021-2025 邦邦的日常隨筆 | Created by Bang-Yu Hong|All rights reserved.

邦邦的日常隨筆
  • 首頁
  • 關於我
  • 白袍故事
  • 陽明紀事
  • 藝文雜思
  • 社會評論
  • 旅行足跡
  • 日常隨筆